高级搜索
凉友在怀:晚清民国刺绣扇套展

展览地点:新猷资料馆

展览时间:2025年7月15日 - 2025年10月8日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又到一年酷暑时节,天地间仿佛成了烤箱,即便有风,也是裹挟着热浪,滚滚而来。面对如此高温,现代人凭借空调瞬间营造恒温空间,而对百年前的古人而言,扇子才是“消暑神器”。扇子别名“凉友”,所谓“净君扫浮尘,凉友招清风。炎炎火云节,萧然一堂中。”它的历史悠久,品类繁多,现在为人熟识的折扇于北宋传入,但直到明代,因其卷舒之便才逐渐取代团扇,成为最受欢迎的扇子类型,甚至当时蜀扇每柄可值黄金一两。有此佳器,定然需要美物护之佩之,扇套也因此应运而生。

作为护具,扇套诞生之初的主要功能是收纳、保护,使折扇可“放则遮日,收则入囊”,便于随身携带。此后,由于制作精美,使用日趋广泛,它的装饰功能逐步凸显,当时男子喜将扇套、荷包等悬挂于腰带上,作为装饰甚至炫耀之用。如晚清《官场现形记》描写六月天里师四老爷的装扮:“身上穿了一件米色的亮纱开气袍、竹青衬衫,头上围帽,脚下千层板的靴子,腰里羊脂玉螭虎龙的扣带,四面挂着粘片搭连袋、眼镜套、扇套、表帕、槟榔荷包,大襟里拽着小朝烟袋,还有什么汉玉件头,叮呤当啷,前前后后都已挂满。”

持扇男子像,清代,《中国写真画》

制作扇套的材料以丝绸为主,包括织锦、缂丝等,其中又以刺绣扇套最为多见,造型多与折扇的造型基本一致,形状上宽下窄。当时以整尺的扇子为最好,故扇套的长度也在一尺左右。制作时,多将丝绸面料裱褙在皮纸上,再上绷架绣花,裱褙用的浆糊常以黄檗汁调制,具有防虫蛀的效果。然后进行裁片,主要有上下两片式、上下两片加底片的三片式两种,缝合后,根据需要加配边饰带、挂绳、穿珠、穗子等。

打籽绣福寿花卉如意纹扇套,晚清,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也有仿古器物造型的扇套,如古琴形、如意形、玉圭形等,在清代十分流行。或许因为古琴与扇套都是文人钟爱的雅物,两者的结合更能引起使用者情感上的共鸣,所以古琴形扇套是其中变化最为丰富的形制。这种类型的扇套常用多色面料拼接,设计成琴半露于琴衣外的造型,以丝线绣出琴弦,有时还缝有穗子做装饰。

蓝藕色缎地彩绣古琴形扇套,民国,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这些刺绣扇套常为双面绣制,每面的底料、图案、配色多不相同,但都构图文雅,寓意吉祥,表达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祈愿。如这件黄缎地彩绣松龄鹤寿扇套,以一棵遒劲的松树贯穿画面,树下是以蓝、灰两色丝线绣成的湖石,有一仙鹤单脚站立石上,石旁斜斜地长出一株灵芝。松树、仙鹤、灵芝在中国古代都是长寿的象征,三者组合即为松龄鹤寿,蕴含祝福长寿延年的美好愿望。

黄缎地彩绣松龄鹤寿扇套,晚清,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同时,与手帕、荷包一样,扇套在旧时也是殷切的传情信物,寄寓着那些委婉灵动的情思。这件蓝缎地钉金彩绣花卉纹扇套正面绣有一枝梅树,背面则用黑色丝线绣有“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落款为“惜花女史”。句出自南朝刘宋谢庄的《月赋》,此赋虚构了曹植因思念去世文友,于月夜宴请王粲作赋的故事,所绣这两句是全赋高潮,表达了对远方佳人的深切思念,虽相隔千里,却能共赏明月,可路途遥远,难以相见,只能临风叹息。这不仅是对爱人的思念,更可理解为对知音的怀念。甚至晚清《淞滨琐话》中还记载过一个因扇套结缘的故事:松江卢家有女名双月,因父早丧,衣食拮据,遂以刺绣奉养母亲。一日,有位中年贵妇登门为子求亲,原来她是江都陆侍郎夫人,有子名梦斗,三年前曾梦见大士指着池中双月对她说“此汝一对佳儿佳妇也”。醒后遍访,却无头绪,直到月前,梦斗偶尔看到一位同学所佩的扇套绣工极精,说是“松江卢双月手制”,恍然大悟,于是禀明母亲登门求婚,最终两人喜结良缘。

蓝缎地钉金彩绣花卉纹扇套正反面,民国,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此次展览甄选32件晚清至民国时期的精美刺绣扇套,邀您一同回溯那段岁月里,针线交织的风雅篇章。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