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耳语:晚清民国时期刺绣暖耳展

展览地点:新猷资料馆(时装馆负一楼)

展览时间:2024年12月31日 - 2025年3月24日

御寒保暖,是冬季着装的主题。今人所见的帽子、手套、耳罩等保暖配饰,古已有之,但形制和名称,与世推移,时有不同。  

耳部因突出于体表,容易受冻,格外需要呵护,唐边塞诗人李廓《送振武将军》“金装腰带重,锦缝耳衣寒”诗,可知护耳之具的源远流长。明清时期,又有暖耳、煖耳、耳套等名称。

唐·李邕墓壁画仕女图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明代常见与冠帽相连的一体式暖耳,由《明史·舆服志》“十一月百官戴煖耳”可知暖耳为官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间亦有使用,明代岁时民俗文献《北京岁华记》载:北京冬至时,官民“竞买暖耳,市价踊贵”。 

明 金忠《御世仁风》插图(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图书馆藏明万历四十八年凤阳刊本,卷二)

暖耳发展至清代,出现了可罩于耳轮、独立佩戴的暖耳,材质转向以丝绵为主,并装饰以刺绣人物、瑞兽、花鸟、杂宝、诗句等,在方寸之间,各擅胜场。

晚清民国时期的刺绣暖耳较为兴盛,也是此次展览展品的主要时期。

“耳者,心之候”,耳朵是感知世界的器官,与心脉思绪相连。暖耳虽小,护耳暖心。听吧,让我们聆听小小暖耳传递的话语,听懂古人扮美琐细日常的匠心。

晚清黑缎地平绣唐诗暖耳

在黑缎地上以黄色丝线刺绣“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晚清民国蓝缎地彩绣童子莲鱼纹暖耳

一对浑朴稚拙的童子蹲坐于荷塘中,手执插有并蒂莲的花瓶,“莲”谐音“连”,寓意“连生贵子”。童子脚边还绣有鱼纹,“鱼”谐音“余”,即“连年有余”,寄托着人们对生活富足有余的愿望。

晚清民国蓝缎地彩绣鹤鹿同春纹暖耳

鹿鹤同春又名“六合同春”,是中国传统吉祥纹祥。以“鹿”取“陆”之音,“鹤”取“合”之音,寓意天下皆春,万物欣欣向荣。

晚清民国蓝缎地彩绣松鼠葡萄纹暖耳

果实累累的葡萄藤上攀有两种不同动态的松鼠,生动可爱。葡萄果实成串成簇,寓意丰收、富贵长寿;鼠在十二时辰中为子,喻“子”之意,故松鼠葡萄纹寓有“多子多福”的吉祥祈愿。松鼠葡萄纹也多见于明清瓷器纹饰。

晚清民国雪青缎地彩绣喜鹊登梅纹暖耳

“喜鹊登梅”是丝绸纺织品常见的纹样题材,“梅”与“眉”同音,借喜鹊登上梅花枝头,寓意“喜上眉梢”“双喜临门”“喜报春先”。此件暖耳运用了平针、锁针、打籽针等刺绣针法。


参考文献:1. 谢菲.明清时期传统配饰“暖耳”研究[J].参花(上),2016,(11):147-148.

2. 林泽洋.唐代“耳衣”考述[J].形象史学,2018,(02):18-25.

3. 姚艳菁,王宏付.清代暖耳形制与纹样艺术特征研究[J].丝绸,2020,57(05):102-108.

4. 曾嘉慧.清末民初中国传统暖耳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22.DOI:10.26932/d.cnki.gbjfc.2022.000294.

5. 张勃.“亡佚”之后的发现——《北京岁华记》手抄本及其岁时民俗文献价值研究[C]//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暨北京学研究所.北京学研究文集2010.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16.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