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小书大业:20世纪下半叶连环画中的纺织故事

展览地点:新猷资料馆

展览时间:2025年4月22日 - 2025年7月14日

现代意义上的连环画俗称“小人书”,它以精美的图画、连贯的情节、简洁的文字讲述故事,图文并茂,引人入胜,是许多人开阔眼界、吸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新中国成立后,连环画得到了长足发展,画家之众多,作品之精妙,表现内容之丰富,艺术形式之多样,堪称空前。

“小时候喜欢看的神话故事”

在连环画中就有不少纺织故事,它的题材来源十分广泛,比如说一些流传甚广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由丁荣魁绘制的《蚕神的故事》取材于晋代干宝的《搜神记》,蚕神在中国古代有很多称呼,比如蚕女、马头娘等等,是民间信奉的司蚕桑之神。故事讲述上古时,蜀中有蚕女,父为人劫走,只留所乘之马,誓言谁将父找回,即许配于他。马闻言奔驰而去,旋父乘马而归。父知其故,怒而杀之,晒皮于庭中。蚕女由此经过,为马皮卷上桑树,化而为蚕,遂奉为蚕神的故事。

《蚕神的故事》,丁荣魁绘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1月第一版

《蚕神的故事》,丁荣魁绘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1月第一版

“小人书里面融入了纺织故事”

“一幅壮锦”是一则在壮族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讲述了妲布耗费三年心血,织出了一幅表现人间乐园的美丽壮锦。却被天王派来的仙女偷去,她的大儿子、二儿子先后出门寻找,都因害怕困难半途逃走。只有小儿子最机智、最勇敢,历尽种种艰难险阻,终于取回了壮锦。从此,妲布的理想变成了现实,全村人民一起住上了像壮锦一样美丽的庄园,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著名民间文艺工作者萧甘牛将其搜集整理,最初发表于1955年《民间文学》的创刊号上,可以说,无论是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讲,它都是一篇少有的民间优秀之作,《美丽的壮锦》《一幅壮锦》都是据此改编的连环画作品。

《美丽的壮锦》,段文斌绘画,中州书画社,1981年8月第一版

《一幅壮锦》,王培堃、杨永珺绘画,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3月第一版

这一时期,还有大量连环画描绘了当代纺织工人克服困难,为建设新中国努力生产的模范事迹。如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出版的《黄宝妹夜战白点》,黄宝妹是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挡车工,全国劳动模范,建党百年“七一勋章”获得者。所谓“白点”,是因为接头不良在布面上出现的疵点,黄宝妹在报上看到上棉七厂李素兰七天消灭白点的先进事迹后,主动参观学习,经过废寝忘食的探索终于找到了快速消灭白点的接头方法,后来又创造出“逐锭检修法”。1958年,根据她的事迹,由谢晋导演拍摄了同名黑白电影《黄宝妹》。

《黄宝妹夜战白点》,胡祖清绘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1月第一版

《黄宝妹夜战白点》,胡祖清绘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1月第一版

此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信息匮乏,识字率不高,故事性形象性强的连环画,迅速成为百姓生活中最普及的文化读本和最受欢迎的娱乐方式,有效地延伸了纸媒的宣传和教育功能。很多种桑、养蚕、植棉等农业科技知识也选择通过连环画的形式进行宣导、传播,具有初小和高小水平的读者,利用很少的时间就能学到具体实用的操作方法。

《怎样养蚕》,湖北省农业厅特产处绘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4月第一版

《杂交棉花画册》,南充地区科普创作协会绘画,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1982年2月第一版

“来看展,唤醒儿时珍贵的记忆!”

随着咨询获取手段的多元化,曾经陪伴了几代人少年岁月的连环画,逐渐在光阴的洗涤中走向“收藏品”。

如今,我们翻开这些泛黄的书页,那些温暖的时代记忆又再次浮现眼前。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