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地点:纺织品文物修复展示馆二楼
展览时间:2021年9月19日 - 2021年12月5日
主办: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文物局
承办:中国丝绸博物馆
协办:北京艺术博物馆
前言
清代是传统染色工艺发展最为成熟的时期,也是纺织服饰颜色最为丰富的时期,尤其是宫廷丝织品更是绚丽多彩。本次展览是在2014年“乾隆色谱——从历史档案复原清代色彩”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呈现了近年来研究的新成果与新发现,故命名为“乾隆色谱2.0”。“乾隆色谱”是馆长赵丰博士为展览的题名,来源于乾隆时期内务府织染局档案中记载的染色配方与对应色彩,是具有那个时期典型特征的清中期宫廷服饰色谱。在这个展览中,通过以乾隆时期宫廷服饰为代表的的清代丝织品以及采用多重证据法科学化推演重建的色谱,更加系统地阐释17世纪晚期至19世纪早期中国最高水平染织产品中染料-色彩-工艺之间的关系。
清代织染局
清代共四个皇家织造局,江南三织造和京内织染局,提供宫廷礼仪、生活赏赐和贸易用的纺织品。光绪《顺天府志》记载:“旧闻考织染局原建嵩祝寺后,乾隆十六年移万寿山之西,与稻田毗近,立石曰耕织图,原机上织染局三字今改为耕织图”。乾隆将织染局迁至万寿山并修建耕织图景观以示其不忘“衣食之道必始于耕织”。《钦定大清会典》记载:“凡上用缎匹,内织染局及江宁局织造;赏赐缎匹,苏杭织造”从档案记载来看,江南三织造成做的缎匹都涉及了上用缎、官用或内用缎和部派缎,礼、吉服基本都在江南织造造办。京内织染局只承办常服、行服、殿堂装饰、带子以及一些绣纰等。江南织造的技术档案因为历史原因可能已流失,根据目前所见的一些其他史料,可以认为,在江南地区,染色一般“遇工雇募”,同一种颜色可能会有不同的染色方法,与技术的区域特征有关;京内织染局有完整系统的档案资料,包括蓝册底、织作、染作、络丝作、来文行文并呈进等类,内织染局织造事务相对稳定,染色也采用固定的方案。
织染局原址地图
(图片来源:大英图书馆藏,《北京内城图》,清乾隆12年至39年(1747-1774)。)
色谱重建
采用多重证据法对清代丝织品进行色彩研究与重建。通过文物的颜色测试,染料鉴别,结合文献档案中颜色品种和染色工艺的记载,科学化复原文物的颜色,可以挖掘色彩背后的文化与艺术价值。以北京艺术博物馆藏乾隆时期“秋香色缂丝五彩云蝠金龙吉服袍料”的色彩重建为典型案例。
青出于蓝
蓝色在清代服饰及搭配体系中有着重要地位,如褂颜色一律用石青,龙袍也规定“领袖俱石青”,皇帝龙袍也经常使用蓝色。织染局染作档案中记载的蓝色系色彩有鱼白、玉色、浅蓝、月白、深蓝、宝蓝、红青、石青八种。染材记载使用消耗了靛青、大黄和碱,其主要是通过靛青与布料的比例来控制蓝色的深浅。
石青横罗麒麟补服
黄红正色
黄色是清代宫廷特有的、应用于正式场合的礼吉服用色。染作档案中记载的黄色系色彩有明黄、金黄、杏黄、柿黄、葵黄等。除葵黄色是使用黄檗、明矾染得高明度黄色之外,其他四种黄色都是由槐子、黄栌以不同比例染得黄至橙色。而在实物检测过程中,槐子经常与明度、上染率更高的黄色染料如姜黄和黄檗套染。
明黄缎秀灵芝天竹宝相花迎手局部
红色在五色中代表南方太阳、火焰,皇帝在祭日时即穿大红朝袍。染作档案中记载的红色系颜色有水红、桃红、鱼红、大红四种。除鱼红为红花和黄檗套染外,其他三种红色都是由红花染得,记载消耗的物料有红花、乌梅、碱三种。红花染浅色时为偏紫的粉色,经过反复多次浸染可以得到浓艳的大红色。在实物样品的染料检测中发现,除红花外还使用苏木、黄栌、姜黄、黄檗等混合套色,这种方法可以缩短染色工艺流程,也可通过调整染料比例获得色度更广泛的红色。
大红缎织彩云金龙纹皮朝服
红地蟒纹妆金缎
五色之变
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先人以“青、赤、黄、白、黑”涵盖了所有颜色的来源,又以这五色为五方正色,正色调和之色为间色如绿、碧、紫、駵黄等。清代宫廷服饰中的各种紫色、绿色和棕色也是由染制正色的红花、槐米、靛青、五倍子等染料通过套染而获得。
染作档案中记载的紫色系色彩有铁色紫、藕荷紫、紫红、青莲紫、真紫色五种,都是由靛青和红花套色而得。《清碑类钞》中曾记载:“乾隆中尚玫瑰紫。”由于红花染色布料在碱性溶液中会褪色,紫色套色过程中应先染靛青,再浸入红花染液中染得紫色。然而,在清代丝织品染料检测结果中,紫色往往是苏木与靛青套染,这很可能是因为苏木的染色工艺更加简单,提高了生产效率。
藕荷纱缀绣八团夔龙纹单袍
染作档案中记载的绿色系色彩有官绿、砂绿、豆绿、松绿、水绿、瓜皮绿六种,其中官绿、松绿、瓜皮绿都是由靛青和槐子套色染得,砂绿、豆绿、水绿则是由靛青和黄檗套色。到清代,官服已经不用绿色,而是多作为日常服装局部点缀。其中砂绿和水绿两色在档案中记载物料消耗比例完全相同,可能是靛青和黄檗的染色顺序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色相。
绿地妆花蟒缎
结语
本次展览呈现近十年来对清代宫廷丝织品染料、色彩及染色工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随着对越来越多的文物和资料的出现,尤其是在北京市文物局科研课题的支持下,获得了北京艺术博物馆的帮助能够分析以乾隆时期服饰为代表的的清中期文物实物的机会,从而增加了本次展览的科学性和观赏性。
从进一步的研究中发现,清代京内织染局档案中记载的染色方法与文物样品中检测的染料种类存在一定差异,京内织染局档案中记载的染色方法更具有系统性,而从实物样品中来看,应用染料种类及套色方法则更加多元化,色谱也更加丰富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