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无界之归:2019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

展览地点:中国丝绸博物馆纺织修复馆

展览时间:2019年11月26日 - 2019年12月22日

主办: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学院

承办:浙江美术馆、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当代纤维艺术研究所

支持:国家艺术基金

开幕式:2019年11月26日

浙江美术馆展期:2019年11月26日-2020年2月10日

中国丝绸博物馆展期:2019年11月26日-12月22日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展期:2019年11月26日-12月2日


“2019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以“无界之归”为主题,由浙江美术馆的主题展“交融的间隔”,“无边的抽离”,“逾界的纠缠”,“第二皮肤”,“工作坊”,和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物超所值”,以及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平行展“尹秀珍:七天”,共七个单元构成。

共有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位/组艺术家的78件/组作品参展,主要呈现三年来国内外艺术家在纤维艺术创作上、构建纤维艺术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当代性转化上的新维度。扩展纤维艺术与社会日常生活之间的相互介入关系,尤其是高科技、新媒体对纤维艺术在观念、材质和视觉语言上的新探索,使其在全球化语境中,展现不同国家、地区纤维艺术创作的独特性及多样性。并从不同“在地”的文化语境出发,梳理纤维艺术创作的秩序、处境和边界问题。



中国丝绸博物馆展区

艺术家:

卢麃麃小组(LuBiaobiaoTeam)、李奈 • 怀博 (Linnéa Sjöberg)


针对时尚产业中的价值概念,二位艺术家/小组形成了不同的认知与艺术转化。卢麃麃小组充分利用服饰的边角料,经由繁复工艺制作出的12套西服,将“剩余价值”凭附了一种新的附加值。而李奈 • 怀博以行为艺术的方式,装扮成功商业女性的形象,并将她用过的时尚名牌服饰等有意地切割成碎片,反向编织制作成织毯、服装和佩饰。并通过作品、文字、照片等资料对这一过程进行了记录和呈现。她们这种具有明确的利用、消解或质疑、反讽的处理方式,开放了对“价值”概念的剥离、否定和重置的可能,又超越了原有价值而赋予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审美价值。

来自全球服装服饰产品及所有关联材料的重要生产基地的中国珠三角地区的卢麃麃小组(由艺术家卢麃麃、王桦、何继丹、王莹四人组成,均为广州美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对时尚产业的价值载体的理解深刻。她们利用“有用物”和“无用物”界限分明的时尚产业中的“无用物”—— 白坯布练习件、服装商标、车缝线、工厂余料、马尾衬、内衣材料、户外用品材料、绣片、皮革、毛织材料、塑料袋和包装材料及拉链等辅料,制作了12 套西装,即此次作品中所定义的“无用物”来进行创作和利用,重新审视二者间的价值与范畴,经过繁复工艺,甚至超出了“有用物”的价值。

为何选择西装这种形式?如艺术家的陈述中所说,首先西装拥有最为繁复的工艺要求和程序,恰好为“无用物”以反常规表现形式体现新价值提供载体;其次,12 个月所代表的12 种典型植物/ 花,作为西装主题呈现, 隐含男权与女权的微妙博弈,隐含原有价值与剩余价值的双重含义,亦即对“有用”及“无用”的深层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另一种在快速周转的时尚消费产业中可持续性的尝试。


卢麃麃作品

瑞典艺术家李奈的作品《职业女性》则采用了新的表现形式,更像一个文献类型记录的展示。从李奈开始扮演这位“职业女性”之前,真空包装封存好她穿着过的旧衣服,到她逐渐进入到“职业女性”这个角色,她伪造接受采访和拍摄的资料、照片,再到最后项目结束,艺术家把所有用到的衣物和包包剪碎,重新编织成了挂毯。职业女性”是一个空壳,“她”的“身份”仅有一个扁平的表象,这是极为个人但又不是真正的她的“个人”的作品,她的时尚外表是一个“中介”的存在,存在于他人的解读中。从一举一动扮演了这个角色一年半之后,她感到身心俱疲,更多的是追逐“职业女性”在消费社会中的被定义的幻象给她带来的疲倦最后压倒了她,于是终止停止了这个颇具行动主义色彩的作品。

 

李奈 • 怀博作品

在绝大多数时候,艺术只有在“社会实践”的标题之下才和大众、和现实关系紧密。有意思的是,这两位/ 组艺术家的作品都不约而同地利用了当下的文化和社会景观中的时尚符号玩了一个“小游戏”,即用所谓的“有用物”、“无用物”、以及职业女性的穿着标志等,让观者看到正是这些空虚的喻体在操纵着消费社会的价格体系,而作为实体的价值却是剥离的,由此对如今消费主义社会中大众对物的意象的沉迷进行了批判。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