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2019中国丝绸博物馆户外公共装置

展览地点:中国丝绸博物馆锦绣广场

展览时间:2019年10月20日 - 2020年1月8日

策划人:阿萨杜尔•马克洛夫

团队 :常维静、蒋林娟、孔亦召、李颖、彭思思、任喆、王洪鹏、袁颖洁、朱芷娴、张宛莹(按姓名拼音排序)

特别感谢:感谢中国美术学院纤维艺术系的施慧、黄燕老师以及全体师生,他们参与了整个项目的组织及安装。感谢中国丝绸博物馆的支持。




▲《丝路迷宫》


团队 :常维静、蒋林娟、孔亦召、李颖、彭思思、任喆、

         王洪鹏、袁颖洁、朱芷娴、张宛莹(按姓名拼音排序)

于圆形广场展出的是“丝路迷宫”项目,迷宫整体的造型设计灵感来自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以及甲骨文的“丝”字。四周围合的阻断面是白色的半透明纱网,可以透射光影、也可以若现周围的自然环境。人、环境、作品的叠影相互交错,有虚有实。给不同的人群获得交流互动的可能。


  

▼作品欣赏

▲《“载”之物》

作者:任喆

作品材料:切片亚克力

作品简介:

作品的灵感来自童年的插片玩具,圆形的插片就像一张张光盘,光盘不仅有储存的功能,也有“承载”、“传承”之意,仿佛是一条昔时与明日的引线,将记忆与幻想串联,从过去驶来、向未来的远方驶去。将不同的颜色随意组合成自由的形态,同时加入了镜面的元素,即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又增添了趣味。



▲《一片斜雁》

作者:彭思思

作品材料:涤纶布、钢丝

作品简介: 作品的灵感来源于丝绸之路上的故事:张骞出使西域,联合西域国家抗击匈奴却被软禁在草原上,十几年间,雁阵向南飞去,又从南方飞回的情景。在古诗中雁的象征,还有一重意思:大雁是自然、人事的见证人,是自然永恒的代表者。无休止的循环重复,这也是一个时空与另一个时空的对话。



▲《趣味游戏》

作者:张宛莹

作品材料:钢筋、毛线

作品简介:通过简单的几何图形框架试图去探索物体的空间转折变化,体现点、线、面、体在空间中的不同表达,钢筋与毛线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材料形成质感上的对比。小朋友和观众可以身处其中,希望作品可以与观者产生互动、联系。


 

▲《叠》

作者:孔亦召

作品材料:纱、钢丝

作品简介:纱,纺丝而织也。轻者为纱,绉者为縠,将其剪块、重逢,如远山之层层叠叠,亦如水之倒影,若影若现,若即若离。


  

▲《穿梭》

作者:朱芷娴

作品材料:梭子、丝带

作品简介:过去,梭子是一种编织工具,在织机上通过来回的穿梭完成编织。时间就像一把梭子,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编织起来,形成一段段回忆和故事。我用传统的木梭和现代的丝带结合,呈现一种时间和空间的交织感。



▲《待》

作者:彭思思

作品材料:彩绳

作品简介:新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在当地手工艺品比如花帽上坐垫上都有穗子,这是一种异域风情、一种文化符号。穗子亦有收获、种子和希望的含义,无论是古代的丝绸之路还是现代的一代一路,都一直美好的发展下去,静待花开,穗子就像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见证者。



▲《无》

作者:蒋林娟

作品材料:毛线、金银线

作品简介:丝线由一整束分裂成几小束,又由多束归于一束,如“一”生“繁”又归于“一”,与丝博的自然环境相契。


 

  

▲《丝路》

作者:袁颖洁

作品材料:金银线

作品简介: 在陈列好的框架中排列丝线,观者既能看到丝线,也能透过丝线看到丝绸博物馆,制造出丝线与丝博景色相融的效果,表现交织的朦胧感。



▲《映》

作者:李颖

作品材料:镜面PC

作品简介:利用镜面材料可以映射外部环境的特点来增添观众与作品互动的趣味性,观众与环境融为一体,映照于镜中,画面得以随意构成。


 

▲《折纸船》

作者:Franzi Windolf (德国,Germany)

/印刷纸/

折叠的船上载有学生的艺术品地图。 展开时,其截面结构显示艺术作品的信息。这个纸船或许可以放入水面上。



▲册页设计:彭思思、夏雨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