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地点:时装馆一楼临展厅
展览时间:2020年6月19日 - 2020年8月23日
线上展览观看:http://www.museum24h.com/360/zhongwangtonggui/
主办单位:中国丝绸博物馆
支持单位:国家图书馆、旅顺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馆、大同市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汉景帝阳陵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敦煌研究院、新疆师范大学黄文弼中心、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等
前言:路是人们走出来的
作为一份世界遗产,丝绸之路的起始时间从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公元前138年算起,到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从学术上正式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再到2014年UNESCO正式批准丝绸之路成为全世界共认的文化遗产,整整走过了2252年的时间。
路是人们走出来的。回顾这一条路,从无路到有路,从有无名到有名,不仅是人类的探索和发现史,也是无数从事丝绸之路有历史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学术史。丝绸之路的前世,是无数如张骞般勇敢的使者、坚韧的信徒和冒险的商人,一步步走出来的。丝绸之路的出生和定名,是一群考古学家和历史学者探索和研究的成果,而丝绸之路到今天成为世界遗产,更是一大批文化遗产保护者们敬畏历史、遗泽后代的善举。
恰逢丝绸之路成为世界遗产六周年,在国家文物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的指导下,在丝绸之路沿线相关机构和大量丝绸之路专家学者的支持下,我们从国内和国外汇集了数百件历史资料和考古文物,在这里举办首届丝绸之路周及“众望同归: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特展,正是为了观众能在这里回顾丝绸之路悠久的历史背景,从而加深理解“一带一路”厚重的文化基础。
1. 丝路前世:历史上的东西交通
丝绸之路陆路和海路均正式开通于汉武帝时期。然而,在此之前数百年,秦、古波斯、马其顿、孔雀王朝等强国不断向远方开拓,通过斯基泰人等草原部落的中介,东西方之间已存在一定规模的民间往来。丝路开通后并非一直畅通无阻。受战争、政权更迭、气候变迁等因素影响,东西方交通时断时续,历经高潮低谷,路线屡有兴衰变动,流通的人员、思想、物资在各个时期各具特点。海路与陆路的利用,或并举,或互补,或有所侧重偏废。总体而言,往来于丝绸之路上的人群,以使节、商人、宗教人士等三类为主。他们的规模不一,有数千百人之庞大使团与商队,亦有长途漫道上独孤求法的坚强身影。他们每个人的形迹汇聚成一条条不同的路线,所有路线交织在一起,构成错综复杂的丝绸之路路网。
1.1 使节的路线
因中国古代的册封制度和贡赐贸易,自张骞往后,中原和西域国家之间频繁通使。这些中外使节大部分不见于史籍,少数留下姓名,如甘英、宋云、王玄策、郑和、陈诚等。部分人回国后写下行记,从中可知当时丝路走向和通畅情况。敦煌悬泉置遗址所出汉简,不仅保存了大量使节信息,还包含了一套里程简。
1.1.1 张骞凿空:张骞和班超的路线
公元前138和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史称“张骞凿空”,为丝绸之路正式开通的标志。公元73年,班超投笔从戎,经营西域,使丝路复通。
彩绘骑兵俑一组
年代: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尺寸(平均):长约35厘米,宽约12厘米,高约35厘米
质地:陶
收藏单位:汉景帝阳陵博物院
《驿使图》画像砖(复制品)
原件年代:魏晋时期(220年—420年)
尺寸:长35厘米,宽17.3厘米
质地:砖
原件出土地点:嘉峪关市新城魏晋5号墓
收藏单位:甘肃省博物馆
1.1.2 出塞归汉
和亲政策即汉族皇帝以本国公主嫁与少数民族首领, 来维持民族友好关系。首先实行者为汉高帝, 创议者为刘敬。汉与匈奴和亲次数最多, 与南越、羌、乌桓也有过和亲关系。
《文姬归汉图》
年代:金(1115年-1234年)
作者:张瑀
尺寸:纵29厘米,横129厘米
质地:绢本
级别:一级品
收藏单位:吉林省博物馆
《胡笳十八拍》图
年代:明(1368年―1644年)
尺寸:纵30厘米,横1319厘米
质地:纸本
级别:一级品
收藏单位:南京博物院
1.1.3 汉简提到的路线
据记载,竹木简牍作为书写材料和文字载体在公元前17世纪到公元4世纪使用。一个世纪以来在甘肃、新疆发现的大量汉代简牍作为原始记录,真实而生动地记载了这一地区历史的全貌,对我们研究汉代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丝绸之路、民族关系、邮驿交通、科学文化、宗教信仰、社会生活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悬泉汉简
悬泉置遗址是继居延遗址之后简牍出土数量最多、内容最为丰富的遗址。该遗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甜水井东南,因出土的汉简上书“悬泉置”三字而定名。遗址内出土有简牍2.1 万余枚,还有漆器、木器、陶器及麻、皮毛、丝绸、纸张等众多遗物。
此批汉简反映西汉时期丝绸之路上悬泉置、楼兰、伊循、且末、小宛、精绝、扜弥、于阗、疏勒、龟兹、姑墨、车师、乌孙、大宛、康居、大月氏、乌弋山离、折垣的名称、次第、里数等情况。
1.2 朝圣者/僧侣的路线
自安世高和朱士行之后,中古时期众多佛僧活跃于丝绸之路,或东来弘法,或西行求法。他们留下的大量行记揭示了丝路走向,以东晋法显与唐玄奘最具代表性。法显去途走陆路,经悬度道入竺,返程走海路。玄奘去程经高昌走塔里木盆地北道入中亚,然后南下入竺,回程走塔里木盆地南道。
佛教文化交流是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中重要的一环。在丝路沿线各地发现的佛造像则是最直接的证明。
释迦禅定坐像
年代:1-3世纪
尺寸:高35.8厘米,宽19.8厘米,厚8厘米
质地:石
级别:一级品
收藏单位:旅顺博物馆
鎏金铜佛坐像
年代:唐(618年—907年)
尺寸:高11厘米
质地:铜
级别:二级品
收藏单位:陕西历史博物馆
二佛并坐龛
年代:北魏(386年—534年)
尺寸:高约30厘米,宽约30厘米
质地:石
级别:三级品
收藏单位:大同市博物馆
鎏金铜菩萨立像
年代:隋(581年—619年)
尺寸:通高19.5厘米
质地:鎏金铜
收藏单位:浙江省博物馆
沙州都督府图经(复制品)
年代:唐(公元9世纪末)
尺寸:纵27.3-28.6厘米,横935厘米
质地:纸本
原件收藏单位:法国国家图书馆
1.3 商人的路线
逐利是商人的本性,利之所在,无所不到。古代丝绸之路上活跃着大量各国商人,比较著名的有陆路上的月氏人、粟特人、回鹘人、犹太人,海路上的罗马人、波斯人、大食人,等等。从他们留下的《厄立特里亚海航行记》《马可波罗行记》等传世文献,以及印度河上游河谷题记、粟特文古信札等出土文献中,可窥知古代的商业路线和贸易网络情况。
胡人牵驼砖
年代:唐(618年—907年)
尺寸:长35.8厘米,宽34.5厘米,高6厘米
质地:陶
级别:一级品
收藏单位:敦煌研究院
博陵群北岳恒山封安天王之铭(拓片)(复制品)
原碑时间:唐天宝七年(748)五月二十五日
原碑尺寸:长186厘米,宽104厘米;额:长40厘米,宽37厘米
原碑地点:河北省曲阳县恒山
拓片来源:顾千里、瞿镛旧藏拓本;清乾隆拓,额清嘉道拓
拓片收藏单位:国家图书馆
1.3.1 851年苏莱曼东游路线
8世纪下半叶起,海上丝路日益繁盛,重要性逐渐超过陆路。唐代的“广州通海夷道”,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广州通海夷道以广州为起点,全长1.4万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途经东南亚、印度洋北部诸国、红海沿岸、东北非和波斯湾诸国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阿拉伯文献《中国印度见闻录》(编于851年)记载了商人苏莱曼的东游见闻,其中提及从波斯湾到南海的航线,这可与《新唐书·地理志》所载广州通海夷道相印证。
1.4 传教士的路线
古代基督教向中国传播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一是唐元时期的聂斯托利派(景教、也里可温),二是蒙元时期的天主教方济各会士,三是明清时期的天主教耶稣会士。唐代景教传播情况见于《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蒙元方济各会士常负教皇使命,经草原丝绸之路前往蒙古都城哈剌和林或大都,留下多部行记。明清入华传教的耶稣会士中,利玛窦为第一人。
景教墓顶石
年代:元(1271年—1368年)
尺寸:长122厘米,宽36厘米,高46厘米
级别:二级
收藏单位:内蒙古博物院
1.4.1马可波罗的路线
13世纪,蒙古勃兴,海陆丝路畅通百余年。以马可波罗为代表的商人、使节和旅行家们往来于亚欧大陆两端。1271年,马可波罗离乡,走陆路经伊朗、中亚、塔里木盆地南道、河西走廊,于1275年抵达元上都。1291年,从泉州启程返乡,走海路经印度马八儿抵达波斯湾霍尔木兹港。
1.4.2利玛窦入华
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年—1610年),天主教耶稣会士。1577年从里斯本乘船启航,经印度果阿,于1582年到达澳门。1583年进入中国内地,先后在广东肇庆、韶州、梅岭及南昌等地传教。1601年定居北京。利玛窦是东西文化的沟通者,积极向中国传播西方近代科学,曾绘制《坤舆万国全图》,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亦曾将中国文化介绍给欧洲。
利马窦坤舆万国全图
年代:明(1368年―1644年)
尺寸:纵168厘米,横382厘米
质地:纸本
级别:一级品
收藏单位:南京博物院
2. 丝路命名:李希霍芬和他的时代
19世纪工业革命推动了大规模的经济全球化,欧美等率先开展工业化的国家也兴起了全球探险的热潮。19世纪初,“东方学”在以法、英为主的西方学术界出现。此时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地理地质学家,开始为科学与政治目的服务,地质勘测、地图测绘、地理研究在这一阶段日趋精确。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受益于此。
1877年,李希霍芬提出,把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的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称作“丝绸之路”,此时这一定义还具有一些“偶然性”。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外国考察团及至后来的中瑞西北科学考查团进行了以塔里木盆地为中心的西域考古探险,他们这一时代调查所获的资料,才使得李希霍芬提出的“丝绸之路”真正被坐实,真正得到证明。特别是李希霍芬的学生斯文·赫定以“丝绸之路”为名撰写了考察记录——《丝绸之路》,对此做出决定性的贡献,把丝绸之路学说发扬光大开来。
2.1 全球探索的时代
在李希霍芬所处的西方工业社会,19世纪是全球探索的时代。1866年,英国发明了跨越大西洋的电报;1871年,英国的托马斯·库克旅游公司推出了“环球旅游”的服务;1872年,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畅销。
2.2 李希霍芬
费迪南·冯·李希霍芬,德国地理、地质学家,一生出版了将近200部地质地理学著作,其中对中国的地质考察和研究是其重要的学术成果。1868-1872年间,李希霍芬在中国进行了七次地质考察,足迹遍布中国当时的13个行省,他的研究成果对近代中国地质、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1877年,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丝绸之路”概念。
李希霍芬《中国》德文初版
2.3 外国探险家
189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西方人在新疆库车发现了所谓“鲍威尔写本”,从此揭开了以塔里木盆地周边遗址为中心的西域考古探险时代的序幕。俄国、英国、瑞典等各个西方列强纷纷派出考察队,以发掘、收集古代文物和文书为目的,使得在20世纪初叶的大约15年间,西域考古探险活动达到了顶峰。
大谷文书(收录残片171片)
年代:唐代(618年—907年)
尺寸:长24.2厘米,宽18.2厘米
级别:三级品
收藏单位:旅顺博物馆
2.4 中国学者
19世纪20世纪初,在西北边疆危机下,中国学术界经世致用,开始建立自己的地理学和地质学,开始了全国范围的地质调查,“西北史地学”也成为了当时的“显学”。
2.4.1 西北科学考察团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中国和瑞典合组的、由徐炳昶和斯文·赫定共同担任团长的“西北科学考查团”在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进行了长达八年之久的科学考察,他们在气象、地理、地质、古生物及考古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这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次中外联合科学考察活动,在中国近代科学史和中外科学交流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和重要影响。
2.4.2 敦煌学
敦煌学,是1900年敦煌藏经洞及其文献发现之后诞生的一门学问,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敦煌石窟艺术和藏经洞文献两大方面,涉及宗教、艺术、历史、地理、经济、语言文学、民族、民俗等众多哲学社会科学领域。
3. 丝路申遗:成为世界遗产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内外学界在基于西域考古探险时代的研究和交流中逐渐对“丝绸之路”的概念逐渐有了一个认同。随着“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入和细化,其概念也在不断扩大或充实。
基于全球遗产保护的战略,出于带动中亚遗产保护工作的目的,早在1988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就在《对话之路:丝绸之路整体性研究》报告中提出了“丝绸之路”的申遗设想。而从提出构想到成功,丝绸之路申遗工作走过了26年,从人类文明的高度去解读“丝绸之路”,才最终把“丝绸之路”的突出普遍价值呈现给了世界,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遗产。
4.1 丝绸之路的普及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政府层面在对外友好交往中频繁使用,使得“丝绸之路”为社会大众和学界所熟知,并逐渐广泛传播开来。20世纪中后期,图书、广播、电视宣传,以及许多学者、作家、画家、摄影家到丝绸之路沿线旅行等,在中日两国出现了“丝绸之路热”,这些都为丝绸之路的大众化起了推动作用。
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画作
作品名称:《丝绸之路天空》
尺寸:长363.5厘米,宽171厘米
创作年代:1982年
收藏单位: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
4.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五次考察
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世界文化发展十年”计划,其中主要项目之一就是“对话之路:丝绸之路整体性研究”项目。该项目通过组织国际性科考活动、研讨会和会议等,在每一阶段都建立研究人员与媒体的合作关系,并将研究活动和成果对外界公布,从而在世界范围重新激发了人们对丝绸之路的兴趣。
4.3 丝路申遗
申报历时26年,遗产的时空范围跨越了近 2000 年的历史年代和长达 10000 多公里的地理跨距,2014年6月22日,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丝绸之路”成为了中国最具世界影响力和开放性的文化遗产。
结束语
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这份遗产表明,无论相隔多远,路途多险,只要我们踏实地迈开我们的脚步,坚持相向而行,就能走出一条相遇相知、共同发展之路。
千年已经走过,未来亦是可期。丝绸之路是众望所归,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心所向。我们还会和世界人民一起手拉手穿过时空、渡过险滩、走向明天。
致谢
政府机构:国家文物局、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文物局
文博单位:大同市博物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广西合浦汉代博物馆、国家图书馆、海南省博物馆、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吉林省博物馆、旅顺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内蒙古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新疆师范大学黄文弼中心、浙江大学图书馆、浙江图书馆、浙江省博物馆
学术团体: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