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经纶讲堂丨陈晶:“礼”与“物”——宋代婚俗中的女性身份建构
2025-11-05

        

         2月15日,中国丝绸博物馆举办新一期经纶讲堂,来自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系陈晶副教授,给在座观众讲授《“礼”与“物”:宋代婚俗中的女性身份建构》,讲座由陈列保管部赵帆主持。



         中国自古以“礼仪之邦”著称,婚礼作为传统礼仪的核心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更折射出社会结构的变迁与时代精神的演进。作为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宋代婚俗礼仪及婚礼造物艺术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也深刻塑造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与身份认同。


       “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五帝驭时,娶妻必告父母;夏时亲迎于庭;殷时亲迎于堂;周制,限男女之年,定婚姻之时,六礼之仪始备。”主讲人以宋代婚礼的基本流程与仪式为切入点,从“纳采”到“亲迎”,每一环节皆彰显了宋代社会对礼仪的极致追求。婚礼不仅是两个家族的联姻,更是女性社会身份转换的重要仪式。



         讲座第二部分聚焦宋代婚礼中的造物,如聘礼、嫁妆等,深入剖析了其形制、工艺与装饰技法。这些器物不仅是婚礼仪式的物质载体,更是社会地位与家族财富的象征。聘礼与嫁妆的丰厚程度,往往直接映射了双方家族的经济实力与社会声望。与此同时,这些器物也体现了宋代工艺美术的巅峰成就,尤其是金银器、丝织品等物品的精湛工艺与高雅审美,展现了宋代工匠的非凡技艺与时代美学的独特风貌。



         在此基础上,讲座进一步探讨了宋代女性婚后身份的转变。婚后,女性不仅相夫教子、侍奉公婆,还需承担起管理家庭与维系家族关系的重任。嫁妆与聘礼不仅为女性提供了经济保障,成为她们在管理家庭生活中媒介和调节各种关系的润滑剂。女性通过嫁妆的管理与运用,不仅提升了自身在家庭中的地位,也间接参与了社会经济活动,拓展了生活领域。宋代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中的多重身份,既受制于传统礼教的约束,又在商品经济的推动下获得了更多的自主空间。这种矛盾与平衡,正是宋代社会文化复杂性的生动体现。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