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十天旅程,千年记忆,“丝路之旅——河西四郡研学行”回顾
2018-08-28

8月15日至8月24日,中国丝绸博物馆组织开展了“丝路之旅——河西四郡研学行”活动,行经甘肃省的兰州、武威、张掖、高台、酒泉、嘉峪关、敦煌等城市。


第一天:参观甘肃省博物馆,鉴赏甘博丝绸文物,漫步黄河母亲河岸

第二天:远赴甘南,游览拉卜楞寺

第三天:一路向西,访天梯山石窟,观武威的文庙、西夏博物馆和雷台汉墓

第四天:寻访张掖大佛寺,参观张掖市博物馆,探访张掖丹霞地质公园

第五天:流连高台县博物馆,再次鉴赏丝绸文物,探寻骆驼城遗址,游走汉代酒泉胜迹

第六天:下探嘉峪关新城砖壁画墓,上行悬臂长城、嘉峪关城楼和天下第一墩

第七天:半天驱车奔向敦煌,在敦煌市博物馆做功课,观情景剧《又见敦煌》

第八天:八小时的莫高窟依依不舍,除去参观还有鉴赏丝绸文物,最后身临鸣沙山、月牙泉

第九天:西北烈日下奔向敦煌雅丹魔鬼城,以及烽烟消散的玉门关和阳关

第十天:有的人早起返程,有的人晨采瓜果……分别时刻已来到

前后整十天的旅程,近20人的团队在河西走廊上走进历史,感受千年中西交流要道上积淀的文化记忆,从而对河西走廊的印象在时间和空间上因为丰富的历史面孔、河西故事、民族宗教、敦煌文化、石窟艺术、丝绸之路、考古发现、河陇人物、陇右风情、自然物语等内容得到串联,进而发现河西走廊文化具有的混融性、多元性、包容性、渗透性,承载着华夏文明的博大精髓,融汇着古今中外多种文化元素的丰富内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和精神财富。


01

以博物馆为例

众多的博物馆各有各美。

甘肃省博物馆的展览依托全省精选的文物,重点观看的彩陶、丝路、佛教艺术三大主题,令人视野宽广;去年新开放的张掖市博物馆则以小视角用新颖、科学的展陈方式展示一地的历史过往;高台县博物馆依托精品之精品的魏晋砖壁画等文物吸引眼球;新城砖壁画墓博物馆陈列简单但具体实物自有特色,并且可跟墓葬遗址一起参观;武威西夏博物馆展陈虽同样简单,但关于消逝的西夏历史是相对完整介绍;在嘉峪关长城博物馆中了解长城的历史;敦煌市博物馆是在去拥挤的莫高窟之前的学习必到处;在莫高窟看完实体洞窟后,在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继续参观几个原大复制窟和难得的临展;阳关博物馆作为民营博物馆在低成本展陈道具运作情况下展示的信息内容足显用心。


02

以佛教、石窟、敦煌艺术为例

河西走廊属于丝绸之路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

原定的炳灵寺石窟因今年暴雨临时关闭,临时改为拉卜楞寺这个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的寺庙,也算是弥补最早行程设计中想包含一处有藏传佛教寺院的遗憾。天梯山石窟作为“石窟鼻祖”虽然现在只能看到一个实体窟,但身临其境面对青山绿水,方知建窟选址的原因。莫高窟拥有绵延1600多米的石窟群,想必也是离不开独特的地理和环境因素,从而让其成为一个佛教艺术画廊。另外,张掖大佛寺作为现存国内最大室内卧佛的寺庙,在多个殿堂里可看到珍贵造像、壁画、经卷、石碑等佛教文物。


03

以历史遗迹、自然地貌为例

历史烽烟消散后,黄沙万里,一片孤城。

雷台汉墓即“守张掖长张君”之墓出土中国旅游标志的铜奔马,好似能听到时空传来张君策马征战时的马蹄声声;敦煌以西的汉代玉门关和阳关作为通往西域的必经关隘,刀光剑影后空留被冷风吹拂千年夯土;明代嘉峪关关城两侧的悬臂长城和天下第一墩的戍边将士已不在,而遗址所占据的天险表明曾阻挡着戎狄入侵;骆驼城遗址的荒凉城郭内曾是牧民放牧的地方,他们并不知它当初的名字,也不知地下埋藏了众多的魏晋壁画墓;张掖丹霞和敦煌雅丹两处自然景观,一处多彩,一处黑黄两色,都是会让人在骄阳下迷失方向的秘境;所以还不如在鸣沙山下月牙泉畔仰望西北辽阔天空。


04

以人文遗迹为例

河西走廊是一片拥有诸多动人故事的土地。

在武威文庙里胸怀家国天下的人儿留下墨宝走出去了,在汉代酒泉胜迹里收复河西的汉将霍去病倒酒入泉犒赏众官兵,亦有晚清收复新疆的左宗棠开发河西栽下左公柳;兰州母亲河黄河上的第一座铁桥代替了原来的浮桥,后有改名中山桥,让黄河上游拥有可永久性通行的桥梁;现在敦煌的数字中心边上有一处剧场每天会有情境融入式演出《又见敦煌》,是今人用歌舞诠释敦煌的文化和历史。


05

以丝路之绸为例

丝绸和其他纺织品是此次研学行的重点关注对象。

国丝馆在活动前中后准备了三场丝绸文物鉴赏活动。在甘博纺织品文物修复室,国丝馆赵丰馆长带领大家近距离鉴赏丝路出土的丝绸珍品,从技术和艺术两个维度出发,深入浅出的剖析了丝绸之路对中西方丝绸文化的影响。

在高台县博物馆由于该馆的一些丝绸文物刚好在前段时间运到国丝馆进行修复,因此可看的丝绸文物并不多。在高台县博物馆李成康老师的带领下,大家仔细观察辨识丝绸文物的组织结构和工艺,还发现一块碎片中的一处针线,探讨着不知是缝还是绣,其乐无穷。

在敦煌研究院的库房缓冲区,中国丝绸博物馆纺织品保护修复专家、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甘肃站站长王淑娟老师向大家讲述敦煌丝绸的修复过程,从使用的技术分析、保护方法、选用材料等方面阐述如何进行合理的复原、良好的保护,从而让丝绸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展示。

当然,大家在其他博物馆也不同程度的看到更多的纺织品身影,以及发现在一些文献中描述到纺织品的使用。


十天的河西四郡不只是团队的行走、参观、拍照、笔记,国丝馆随行带队老师还为大家精挑细选准备了本次研学有关的学习书刊,并且在旅途空余时间和大家一起回顾之前的旅程,从而希望每一位团员都能够架构起对那1000多公里的丝路上时间和空间、人和物等方面的知识网络,加深记忆。

十天旅程短暂?千年记忆漫长?

也许不过是《又见敦煌》主题曲里反复吟唱的“一瞬间、一千年、一转眼”。

以上是对本次研学行的简要总结回顾,关于每天行程的更多内容,请关注之后推出的旅行见闻,会有更多精彩。

本次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离不开甘肃省文物局、甘肃省博物馆、高台县博物馆、敦煌研究院以及行程所到的各大博物馆、文保单位和相关人士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