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花环里的狮子
如果您来中国丝绸博物馆参观,仔细留意的话,会发现在锦廊咖啡的门匾上、各类文创产品甚至工作人员的工作证上都有这样的图案:花团锦簇中,围绕着一只小狮子,花团枝叶繁茂,绚丽夺目,狮子强壮威武,尽现王者之风。
这个博物馆里随处可见的网红元素,来源于一件馆藏的唐代立狮宝花纹锦。十几年前,国丝馆在藏品征集过程中得到七条蓝白相间的织锦残片,每条宽约3-4厘米不等。从这个宽度来看,原来可能是用于衣缘的边饰。修复师进行拼接后,得到了一块长约46厘米、宽约29厘米的锦条残片。虽然只有蓝白两种颜色,拼接起来的图案也不完整,但依然可以看到图案极为华丽,外面以大窠花卉为环,枝叶繁茂,环中是一站立的狮子,环外以花卉纹作宾花。
这种团窠型的花卉,我们称之为“宝花”。所谓宝花并不单指一种花,而是综合了多种花卉因素的想象性图案,在它的取材里既有来自佛教的莲花,也有中亚盛产的葡萄和石榴,还有来自地中海一带的忍冬和卷草,像这件织锦中的宝花,其造型总体如牡丹,但其中的花蕾又如石榴,具有较强的写实风格。
图案复原图
与宝花相匹配的,狮子也非常写实。我们知道,狮子在中国被称为百兽之王,但它的原产地却在遥远的非洲和亚洲的西南部。从公元一世纪开始,狮子被作为珍稀的礼物进贡到了中国,史书中最早的一次贡狮记录见于《后汉书》,东汉章帝章和元年(87),“西域长史班超击莎车,大破之。月氏国遣使献扶拔、师子”。1990年,在甘肃敦煌悬泉置遗址中曾出土一枚木简(出土编号:Ⅱ90DXT0214S: 55),上下残断,但文字内容基本清楚,“其一只以食折垣王一人师使者,□只以食钩盾使者迎师子,□以食使者弋君。”简中所载的“折垣国”在史籍中未见记载,有学者推测它可能就是史籍中的“乌弋山离”国,是南迁的塞人在原属安息地界建立的王国,《汉书·西域传》在列举乌弋山离国的特产时,提到该国“有桃拔、师子、犀牛”。“师子”即“狮子”,“师使者”可能是指折垣王派遣来汉朝送狮子的使者,“钩盾”是汉代少府属官,负责皇家园林、游观等事务。这枚汉简记录的就是西域折垣国王派使者向汉朝进献狮子,汉朝派钩盾使者前往迎接的事件。
外邦进贡的狮子在进入中原后,被养在皇家苑囿中,除了皇族和宫廷近臣见过这些身披金毛的猛兽外,对中国的普通百姓而言,狮子一直是个传说,但这并不妨碍它作为一种吉祥图像出现在各类器物中。具体到纺织品中出现狮子造型,则早在汉晋南北朝时期。新疆尉犁营盘墓地M15曾出土一块狮纹栽绒地毯,覆盖在棺木之上,年代大概在东汉中晚期,其主体图案是一只伏卧的雄狮,前足伸直,后足曲蹲,狮头侧视,具有明显的外来艺术风格特征。营盘地处丝绸之路“楼兰道”的要冲,结合其他随葬品,特别是墓主人身穿罽袍具有浓厚的希腊化艺术风格,考古人员推测墓主人是一位来自西方、从事贸易的富商,而这块栽绒地毯,本身可能就是一件舶来品。
中国本土生产的狮纹织物,在稍晚的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的一批平纹经锦上可以看到,例如北朝的对狮对象纹锦、方格兽纹锦等,在国丝馆“锦程”展览中也曾展出过一件北朝时期的莲花狮象纹锦。这些狮子图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身肉肥满,以翘着尾巴,抬着一爪,吐着舌头的形象出现,一副呆萌的模样。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古人已经掌握了漫画的夸张技法?原来,狮子在当时十分稀有,大部分设计师看不到本尊,只能根据狗或者其他动物想象,难免会与真狮子的面貌有所出入。
到了唐代,大量西域画家来到长安,例如尉迟乙僧善画花鸟走兽,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长安大慈恩寺有他所绘的“湿耳狮子,……及花子钵曼殊,皆一时绝妙”,而印度的画狮法也在贞观、显庆年间由唐朝使节王玄策传入中原。同时,随着进入中原的狮子数量增多,更多人见到了真狮,人们对狮子有了真实的认识。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件织锦上的狮子被刻画得非常写实,身体健硕,肌肉发达,四爪强劲有力,神态盛气凌人。
莲花狮象纹锦中的狮子造型,北朝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这种花环中的立狮图案,不止这件织锦,类似纹样在长安大明宫遗址出土的方形花砖上也有发现,相较而言,其团窠采用卷草环,不如织锦繁复,但狮子所占的画面比例更大,更加矫健。而花卉环与各种动物的组合,更多见于在唐代丝绸、金银器、雕刻中,可见其流行之盛。
那么,又是谁把狮子、花卉等题材组合在一起,设计出这种图案呢?接下来,我们就要讲到两个设计师的故事。
02何国来的能工巧匠
我们介绍“长葆子孙锦”绢衣裤的时候,曾经说到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丝绸生产的技术和艺术也在沿途地区传播。汉晋之际,最能代表中原地区织造技术水平的平纹经锦大量进入新疆地区,并由此传入中亚、西亚,引起当地织造技术的革新。
由于中亚匠人无法看到中国的织机,当地人就利用本地的纬显花织造体系对来自中国的平纹重组织进行仿制,产生了方向旋转90度的平纹纬锦。后来进行技术提升,又织出斜纹纬锦。在乌兹别克斯坦蒙恰特佩墓地出土了一件褐色内领贴,它的下端就拼缝有一块斜纹纬锦残片,这意味着在3-4世纪时,那里就已经开始生产斜纹纬锦。
除了中亚粟特地区外,波斯(今伊朗地区)也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丝绸生产国,从新疆吐鲁番出土文书来看,波斯锦大约于北朝时传入中国, 在西域流行,哈拉和卓90号墓出土5世纪阚氏高昌文书中有:“归买鍮石……钵(波)斯锦□□昌应出”,6世纪的《高昌章和十三年(543)孝姿随葬衣物疏》中提到:“故波斯锦十张,故魏锦十匹……”。这里提到以“匹”计量的“魏锦”应该是指中原地区生产的织锦,而与之相提并论的“波(钵)斯锦”, 以“张”计量,加上鍮石也是外来进口物品,可见波斯锦也是通过贸易输入的一种异域织物。
侍女衬裙上的联珠菩萨纹,北齐山西大同徐显秀墓出土
这些来自异域的波斯锦、粟特锦很受欢迎,于是又出现了诸多仿制品,有使用中国传统经锦工艺织造、仅仿制图案的,也有既仿图案也仿工艺的,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隋书》所载何稠仿制波斯锦的故事。隋文帝开皇年间,波斯国进献“金绵锦袍”,织造繁复华丽,于是杨坚命令何稠进行仿制,结果,非但仿制成功,而且精美程度甚至超越原物,杨坚对此十分满意。何稠,何其人也?他为什么能够成功仿制波斯锦呢?
据史料记载,何稠字桂林,大约生于南梁大同六年(540)前后,一般认为其祖先是中亚粟特人,来自昭武九姓中的何国。何国即屈霜你迦(Kushanika),又译为“贵霜匿”,故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与布哈拉之间,唐代曾在此设立贵霜州,是连接东西粟特的枢纽。祖父细胡,也有写作“细脚胡”的,因为做生意到四川郫县(今成都市郫都区)定居,当时治理蜀地的是梁武帝第八子武陵王萧纪。自汉代以来,四川一直是丝绸生产中心,以织锦闻名于世。何细胡就为萧纪掌管金银丝绸等贵重物品,因此致富,成为西州大贾。何稠的父亲何通是善于琢玉的工艺大师,叔父何妥同样以“伎巧”闻名,曾经侍奉梁武帝第七子湘东王萧绎,也就是后来的梁元帝。承圣三年(554),南梁都城江陵被西魏攻陷,何稠只有十几岁,跟随何妥来到长安,此后便在北周为官,并受到左丞相杨坚的器重。杨坚正式称帝后,授予何稠都督职位,后升为御府局御府监,历太府丞,炀帝时又拜太府卿,右光禄大夫。
何稠广泛阅览古图书,认识许多以前的器物。当时中国的琉璃工艺失传已久,工匠都不敢经营制作,何稠却敢想敢为,“以绿瓷为之”,效果竟然与琉璃制品没什么差别。大业初年,隋炀帝命令何稠检阅图籍,制造舆服仪仗,于是何稠用工十万余人,耗费数以亿计的金银钱财,制作了供三万六千人使用的黄麾仪仗,以及车舆辇辂、皇后卤簿、百官仪服,按照规定时间送到江都。何稠还在前人基础上对舆服制度进行了考订、修改,比如魏晋以来,皮弁只有帽缨没有笄,他认为皮弁是古代的田猎服,要服以入朝就应该改变它的形制,所以就在帽上加象牙簪作装饰;又比如,晦朔小朝时,官员所穿公服最初没有佩绶,何稠认为臣子拜见皇帝却解下印绶而且没有佩玉,于礼不合,于是加上兽头小绶和一只玉佩。
一位毕生从事与舆服相关工作的能工巧匠型官员,何稠能仿制成功波斯锦不足为奇,只是“金绵锦”语句不通,鉴于当时线(線)、绵两字形近,何稠仿制的“金绵锦”可能是“金线锦袍”之讹,鉴于金线在当时并无用于中原织锦的史实,可能是文献记载对织锦华丽效果的夸张形容。更有可能的是,何稠并没有完全采用波斯锦的技术,只是采用西方的斜纹纬重组织,并对流行于波斯地区的联珠团窠图案进行提升,图案更大,色彩更丰富,造型尤其是联珠环外的宾花更加复杂。尽管何稠当时仿制的波斯锦数量应该不多,但后来的织工进行了大规模仿制,唐初流行的大窠联珠对翼马纹锦、大窠联珠对鹿纹锦就属于此类。
团窠联珠对鹿纹锦,唐代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虽然何稠机巧过人,但似乎名声并不好,在唐传奇《迷楼记》中他被塑造成一个用奇技淫巧制作“非盛德之器”以谄媚帝王的人,如他进献给隋炀帝“可以升楼阁如行平地,车中御女则自摇动”的“任意车”,后又设计出“御童女车”,车体不大,“只容一人,有机处于其中,以机碍女子手足,纤毫不能动”,得到了炀帝“卿之巧思,一何神妙如此”的赞誉。但无论如何,这位何国来的巧匠对我国丝绸工艺的发展贡献巨大,他对波斯锦的仿制在隋唐 丝绸发展史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而接续此事业的,同样是一位出身世家的设计师——窦师纶。
03贵戚中的设计师
说起窦师纶,不是研究丝绸史的人可能不太熟悉,但其出身的家族可是赫赫有名,历经北周、隋唐,均与皇室联姻,是兴盛百年的世家大族。
窦师纶的先祖出自鲜卑纥豆陵氏,后改汉姓“窦”,高祖窦略为北魏平远将军,曾祖窦善随孝武帝元修西迁关中,被封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永富县公。祖父窦荣定自小就与隋文帝杨坚友情深厚,杨坚曾说“朕少恶轻薄,性相近者,唯窦荣定而已”,杨坚登基后,被封为上柱国、宁州刺史,史载其“深沉有器局,容貌瑰伟,美须髯,便弓马”,曾率兵屡次击败突厥沙钵略可汗于高越原,去世后被追封为陈国公,并由儿子窦抗继承了爵位。窦抗是杨坚姐姐安成长公主所生,杨坚对这个外甥宠爱有加,所赐钱帛金宝,数以万计,后来又让他出任幽州总管。只是好景不长,隋炀帝杨广即位后汉王杨谅起兵造反,杨广觉得这位表兄弟与杨谅关系更好,怕他们联合,于是将他罢官除名。义宁元年(617)杨广派遣窦抗去灵武巡视长城,同年李渊起兵,并于十一月攻入长安,立代王为帝,自任大丞相。窦抗听闻消息,大喜说:“此吾家婿,豁达有大度,真拨乱主也。”于是前往长安投奔李渊,后又随李世民平定薛举,功居第一。
为何窦抗称李渊为“吾家婿”呢?这是因为李渊的妻子太穆皇后窦氏是窦毅与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姐姐襄阳公主所生,而窦毅的父亲窦岳与窦抗的祖父窦善是亲兄弟,算起来李渊是窦抗的堂妹夫。另外,窦抗的姐妹嫁给了李渊的五叔雍王李绘,从这层关系上说,窦抗算是李渊的长辈。而窦氏与李唐皇室的联姻不止于此,窦抗的第三子,也就是窦师纶的三哥窦诞娶了李渊的次女襄阳公主,窦诞的孙女即为玄宗李隆基生母昭成皇后窦氏,曾孙女嫁给玄宗长子庆王李琮,后被追封为恭应皇后,所以《太平御览》称“窦氏自武德至今,再为外戚,尚主者八人,女为王妃六人,唐世贵盛,莫与为比”。
窦师纶墓志铭及盖,唐代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窦师纶墓志铭及盖,唐代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李渊起兵那年,窦师纶24岁,大约并未跟随父亲窦抗前往灵武,而是留在长安。当时留守京师的隋左翊卫将军阴世师将抓捕到长安的李渊第五子楚哀王李智云杀害,事后,窦师纶冒险将李智云收葬。因此,李渊平京城之日就授他上柱国、金紫光禄大夫,知道这位表侄少年时喜欢长生之道,而仙经上有陵阳子的记载,就将封号定为“陵阳郡开国公”,并对他说“汝收我爱子,还宜事我爱儿”,于是又封为秦王李世民府上的谘议参军。
唐武德四年(621),窦师纶被任命为益州大行台检校修造,被任命为负责制造舆服器械的官员可能都与他的家族传统有关,窦氏家族成员在舆服器械方面颇有造诣。窦师纶的从曾祖窦炽曾任北周京洛营作大监,“宫苑制度,皆取决焉”;窦炽之子窦威也有“博物,多识旧仪”之誉;其父窦抗更是长于巧思,武德元年(618)拜将作大匠,负责宫城建筑兼管皇室舆服,而担任副手将作少匠的正是归顺大唐的何稠,只是不久后何稠就于武德四年(621)去世了。窦师纶继承了其家族在舆服器械、宫苑制度创作方面的天赋,在益州任职期间,“创瑞锦宫绫,章彩奇丽”,设计出以其爵位命名的“陵阳公样”。
关于“陵阳公样”的新花色,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了它的图案主题,有“对雉、斗羊、翔凤、游鳞之状”,但未提及具体的形式。现代学者根据研究,认为陵阳公样是在何稠改制波斯锦基础上,将联珠团窠和花卉纹样结合起来,用符合中国人审美的花卉纹样来替换外圈的联珠纹,凡以团窠花卉作环,窠内填有对雉、斗羊、翔凤、游鳞等纹样者,都可以归入“陵阳公样”。
绿地缠枝葡萄团窠立凤锦,天授二年(691)甘肃天祝慕容智墓出土
至此,从何稠到窦师纶,历经两代设计师的创造,自中亚、西亚随丝路而来的充满域外风情的联珠纹团窠,终于完成了华丽转身,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新型团窠图案。这种将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吉祥禽兽主题置入花环中的新型图案组合方式,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深受人们喜爱,从出土实物来看,不仅流行的时间很长,地域也很广。如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191号墓出土的一件宝花立鸟印花绢,以卷草纹构成宝花环,中立一水鸟,造型简洁,同墓伴出有唐高宗永隆元年(680)的文书,属于初唐时期的织物;青海都兰出土的中窠宝花立凤纹锦,由各种花蕾头连成环式团窠,窠中的立凤双足立地,年代约在盛唐至中唐之间。而中国丝绸博物馆收藏的这件立狮宝花纹锦采用辽式斜纹纬锦组织,这种结构大约出现于晚唐时期,纹样带有更加自由的写实风格,是陵阳公样在唐代晚期流行的典型代表之一。
参考文献:1、徐铮、金琳:《锦程——中国丝绸与丝绸之路》,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
2、罗群、吕继熔:《唐代宝花狮纹锦织物的特点和复制》,《文物保护与科学考古》,2012年3期
3、尚永琪:《莲花上的狮子——内陆欧亚的物种、图像和传说》,商务印书馆,2015年
4、罗帅:《悬泉汉简所见折垣与祭越二国考》,《西域研究》,2012年2期
5、周金玲、李文瑛、尼加提、哈斯也提:《新疆尉犁县营盘墓地15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99年1期
6、马特巴巴伊夫、赵丰:《大宛遗锦——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蒙恰特佩出土的纺织品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7、王庆卫:《新见初唐著名画家窦师纶墓志及其相关问题》,《出土文献研究》第10辑,中华书局,2011年
8、赵丰:《锦程——中国丝绸与丝绸之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21年
9、齐东方:《唐代金银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来源丨陈列保管部
编辑丨苏秀书
初审丨苏秀书
二审丨徐 铮
终审丨郑嘉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