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适逢丝绸之路申遗成功一周年之际,“丝路之绸:起源、传播、交流”展览筹备研讨会暨“丝路之绸——讲述丝绸之路上的丝绸故事”浙江新闻多媒体作品首发仪式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举行。出席展览筹备研讨会的有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甘肃省博物馆馆长俄军,河南博物院院长田凯,浙江省博物馆历史文物部主任黎毓馨,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任荣新江,浙江大学图书馆馆长、浙江大学出版社社长鲁东明,《文物报》记者贾昌明,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策展团队成员及工作人员也参加了展览筹备研讨会。
丝路之绸:起源、传播、交流”是中国丝绸博物馆将于下半年举办的以丝绸之路上的纺织品文物为专题的大型展览。“丝路之绸”是中国丝绸博物馆在近年开展丝绸之路研究工作过程中逐渐提出的一个概念。顾名思义,“丝路之绸”就是丝绸之路上的丝绸。“丝绸之路”与“丝路之绸”是两个伴生概念,各有侧重且相互关联——前者的关键词是“路”,后者则是“绸”。“丝路之绸:起源、传播、交流”旨在系统地展示中国丝绸文化的起源、传播与交流,以期深化丝绸之路的研究,夯实“一带一路”战略的文化基础。
展览筹备研讨会议程分上、下午两场。上午场由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主持,主要由中国丝绸博物馆策展团队的相关人员向各位专家介绍展览的基本情况。陈列保管部副主任徐铮首先介绍了展览思路和展品基本情况;展览设计师韩萌汇报了展览的设计方案;技术部副主任周旸主要对展览过程中展品的保护作了介绍;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毅介绍了与展览配套的国际报告会的筹备情况;馆长赵丰则就上面所说的情况作了补充说明,并对网上展示、图录出版、前期宣传等内容作了介绍。在介绍展览基本情况的过程中,各位专家都认真听取了汇报。甘肃省博物馆馆长俄军首先就展览作了发言,表示作为丝路沿线的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对此展览将予以大力支持和配合。同时,就展览板块的设置、展览方案的设计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任荣新江也作了发言,其就展品所涉及的信息、知识点的延伸与引导等方面提出了文献方面的要求。
展览筹备研讨会下午场主要是专家讨论及工作对接,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郑建华、博物馆处处长杨新平参加了会议,下午场并由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郑建华主持。下午场各位专家畅所欲言,对展览提出了多方面有益的意见和建议。《文物报》记者贾昌明主要就丝绸起源部分发表了看法,认为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半颗蚕茧,无论是其发掘者李济还是蚕茧本身在中国考古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任荣新江接续上午的发言就具体的展品如阿斯塔那206号张雄墓出土的各类木俑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其认为张雄墓虽处西州但其随葬的木俑当是出自长安。又如青海都兰出土的各类带有浓郁粟特风格的织锦,荣新江教授认为应该是由吐蕃人短暂占领长安期间从长安抢夺而来。河南博物院院长田凯就丝绸之路的起点及丝绸之路上丝绸的产地等发表了意见,其认为当时的长安、洛阳两京应属丝绸之路的起点而不只是长安,从唐代的贡赋情况来看当时最好的丝绸无疑乃是产自今天的河南地区。同时,田凯院长表示,作为借展单位,河南博物院将全力予以支持、配合,并对具体的展品情况作了补充。浙江大学图书馆馆长、浙江大学出版社社长鲁东明主要就网上博物馆、展览图录等相关的具体事宜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浙江省博物馆历史文物部主任黎毓馨结合其自身策划并实施“大西北遗珍”等众多展览的经验,对展品的选择、板块的设置乃至如何突出浙江地区作为蚕桑丝绸重要起源地之一的地位作了论述。浙江省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杨新平从观众的角度对展览的单元标题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通俗易懂的要求。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郑建华则就展览的实施等发表了看法,指出了场馆改扩建与展览实施过程中所需注意的问题。在各位专家和领导发表见解的同时,赵丰馆长都详细地作了记录,并与各位专家开展了讨论。
展览筹备研讨会后,中国丝绸博物馆举行了“丝路之绸——讲述丝绸之路上的丝绸故事”浙江新闻多媒体作品首发仪式。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浙江省文物局局长陈瑶,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数字采编中心总编辑檀梅及参加会议的各位专家和领导出席首发仪式。“丝路之绸——讲述丝绸之路上的丝绸故事”以手机为载体(“浙江新闻”APP),以丝绸之路地图上的各个点为基点,主要展示的是丝绸之路沿途出土的纺织品文物及中国丝绸博物馆对此所做的工作。(通讯员:徐文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