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国丝志愿者| 回望“丝路岁月”志愿讲解团队的点滴积累
2019-10-11

改扩建以来,每年中国丝绸博物馆都会举办一次年度大型丝路主题特展。从2017年“古道新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成果展”到2018年“神机妙算:世界织机与织造艺术”展,再到2019年“丝路岁月:大时代下的小故事”展,国丝馆文化志愿者都积极开展相应的展览讲解工作,他们一次比一次取得更多的进步,为观众提供一次更比一次深入而精彩的展览讲解服务。

在“丝路岁月”展落下帷幕后,2019年秋季国丝文化志愿招募开启之际,“丝路岁月”展览志愿讲解团队的队员们做了回顾总结。


一、馆方重视培训

国丝馆在志愿讲解团队建设上,不是简单地提供讲解稿让志愿者背诵,而是组织大家通过各种自学、互学等方式逐步学习、不断成长。

以本次展览为例:开展前,罗铁家老师提供相关音视频、书籍学习单,作为讲解热身的背景资料;之后汇总编写学习资料,既有展览图版文字、知识点,还有专家相关论文;开展后,4位策展老师现场带领志愿者详细讲解各版块;之后,大量专家讲座和丝博之夜活动,不仅让志愿者们和各路专家学者近距离接触,还能了解到更多最新的研究资讯。

何敏:受国丝馆环境和“丝路岁月”展览的巨大吸引,我斗胆赶来参与丝路岁月的讲解。渐渐的,我发现吸引我的不仅仅只有大白鹅与展品,馆内的志愿者老师和大家的学习氛围以及学习精神震撼了我。在前期的培训中,来去总是匆匆的我,感受到策展老师的精心准备,细致的讲解,感冒哑着嗓子进行讲解的赵丰馆长体现着敬业精神,还有罗老师、楼主任,都是认真得想要让我们逃之夭夭的类型。如今丝路岁月展已结束,但学习还在继续,这个小小的群宛如一个丝路知识宝库。

陈海妮:与这次展览配合的主题演讲和之夜活动很多,为了讲解需要我不断参加活动进行学习,从中也让我有很多观念上的转变。想起罗老师“安利”的学习材料中《枢纽》作者施展说的一句话“历史学才是真正的未来学”,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这番感悟更为深刻。


二、学习氛围浓厚

繁多的学习任务让志愿者倍感压力,因为展览的13个版块加前言,涉及十多个考古发现,每一个都可以独立成为一个专题展。为帮大家减轻一些心中顾虑,罗老师设定具体想法和目标,1.理出初步讲解思路逻辑,把握每个版块时代背景;2.结合个人特长选定重点展品整理笔记撰写讲解词;3.时刻记录疑难问题,互帮互助;4、讲解初期多人分工互帮互助合讲展览,通过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直到后期个人能够独立讲解展览。

陈晶:这个夏天因为在丝路岁月志愿者大家庭中而格外值得回忆。我们这个群的志愿者服务观众热心肠,会写会画会设计,会教软件小技巧,真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最厉害的是学习能力强大,讲座学,整理资料学,出门旅游学,还喜欢安利买书。最感动的是氛围好,全天二十四小时分享资料,讨论问题各抒己见,虚心听取不同的意见,困惑的时候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陈海妮:在一次次练习中,梳理主题故事,加深知识记忆,觉得做了一整个学期的大学课程。当身边朋友打拼音“lixian”出现的都是“李现”时,只有我的输入法显示的是“李贤”,也是蛮特别的体验。

吴磊:之前“丝绸之路”对于我只是一个名词,我不仅混乱当中的年代和史事,连地理位置都会对不上号。于是,我买了一幅巨大的丝路地图贴在书桌旁,让那些遥远都近在咫尺,姑臧、张掖、库车、且末、楼兰……现在展览结束,这张地图却舍不得摘下了。


三、讲解经验的总结

每一次学习和讲解都可以有一次感悟收获和经验总结。讲解志愿者们在互帮互助互学互进中不断总结,特别是在讲解实战过程中,从讲解形体要求、语言组织方式和技巧等方面获得收获。

张洁琳通过观察观众需求和行为划分出6种情况,促使更有目标针对性的开展完善讲解活动。(由于文字描述多,在此不引用具体文字)。

陈晶:自从加了丝路讲解群,夜生活也是相当刺激。十三个人物,有十座古墓,七月份几乎天天晚上研究古墓,一直到七月底勉强可以讲全场了。在讲解中,与观众的互动,促使我一次次重新思考、重读展品。我的讲解词一直在改,朝着通俗易懂、突出丝路主题、突出单元特点的方向改进。暑假《长安十二时辰》热播后,刚好也可以联系电视剧讲解展品。

陆彦:讲解不仅需要深刻的理解和精准的知识,还需要抓住重点和亮点。一场展览,如果很仔细地看,是很累人的。其实也无法做到每一个展品都看个仔细。我个人会向观众重点介绍我认为必须要了解的展品。通过抛出问题,让观众了解当时的风俗人情。比如,巴泽雷克墓地出土的小鹿是什么做的?匈奴贵族墓地出土的用丝绸长袋包着的辫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楼兰贵族的棺材要画上花纹?……

陈海妮:观众的反馈或者肢体语言,会让我们更加了解到什么样的东西是吸引他们的。还有一些专业观众的提问会引发更多的思考,他们或许更加在意文物的意义,而不是材质,相对而言,我们研究的历史也正是在追思那个时代,与观众交流文物背后的意义,会让我们交流起来更加顺畅。


四、来自观众的经历

志愿服务是人与人的交流,是服务他人的奉献精神的体现。志愿讲解过程中来自观众的反馈尤其是赞扬,是讲解志愿者在努力学习后收到的“优秀成绩单”。

赵媛媛:遇到过外地慕名来看展的观众,交流中得知她每年暑假都会特地来杭州来国丝馆,每一个展厅都让她目不暇接流连忘返,会对着展板和文物做各种笔记,特别提到丝路馆各种织物结构图的展示做的非常好,还说等明年暑假也要继续来丝博。

陆晓燕:很多观众都是慕名而来,有位观众刚从敦煌回来,他在敦煌就听说我们这个优质的展览,所以回来后就赶了过来。观众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应该是一位年长的老太太,饱经风霜的脸,朴素的衣服,年龄看上去七十有余,外地口音,看得出她应该不是长期生活在城市里的老人,我没想到她能一直专心致志的听完我的讲解,还夸我讲的好,下次还来听我讲,让我好生感动,每每听到观众的赞美,或者说理解宽容,所有的辛苦也就值了。

胡洋:一份收获来自参与这次讲解志愿服务的团队。有些是老朋友,更多的是新朋友,她们技能超强,风格各异,是传说中的“宝藏女孩”无疑了!我每次听她们讲解一次,就会get一项新技能!

还有一份收获来自观众。这次展览,我真正服务观众的时间并不长。但在一次讲解中,一位女观众和我交流得非常频繁,结束时,她突然问我贵姓,我有点不解,告诉她我姓胡。然后,她真诚地说:非常谢谢您的讲解,胡老师!那一刻,我由衷地感觉到自己付出太少,却收获太多。


五、获得个人的成长

文化志愿者参加讲解服务可以通过服务前的学习,服务中的历练,服务后的收获,在奉献之外,获得同伴的友谊,知识的增长,乃至树立认知的社会正确方式,进而获得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崔睿泽:我用语言其实很难描述这次国丝志愿者活动对我带来的巨大影响。我惊讶于在高考后的暑假,我居然依旧能沉下心学习这么多东西,让我对于历史对于文物都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的内心更能沉下去钻研。我在讲解的时候碰过一鼻子灰:人家以逃避推销的态度来躲避讲解。我也体会过和同样热爱历史热爱文物的人相互讨论的那种酣畅淋漓。而讲解还有学习的广度宽度就是在这种过程中逐渐积累的。

除了学习知识,我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平时在学校因为我心态的早熟还有爱好的偏门,我一直感觉到孤独,我觉得他们根本不理解我。但在这里我遇到了同样对汉服有热爱和研究的素勤妹妹,还有海妮、吴阿姨、媛媛姐、晓燕阿姨……我感觉到了很久都未曾有过的那种归属感。各位姐姐阿姨们对我都很照顾,她们常说的就是“你这么小,学东西真快,这么年轻哪里怕犯错呢。”我因此变的没有那么自卑,而且在某一刻突然明白,讲解也好,以后的大学生活也好,犯错在所难免,没什么好害怕的。

李冰凝:高中文理分科,拗不过老父亲的坚持,放弃了喜爱的历史

从此和我“挖坟掘墓”的梦想一别两宽,我知道罗老师要跳出来更正,那是田野考古!田野考古!

好吧,田野考古的苦头吃不起,博物馆展览看看总可以吧。

看来看去,把自己从观众看成了志愿者,俗话说的好,人总要有梦想,万一哪天就实现了呢。

……

一个通史打底,就让我每天多掉了几把头发,

办公室里偷偷整理雷台汉墓的资料就被BOSS抓了个正着,

为此付出了中年少女圆梦的第一个惨痛代价,周末加班写材料一天。

尽管如此,都无法打击我周末来特展报到打卡的热情。

陈海妮:每次觉得这个很花时间、想要放弃的时候,看到群里那么多小伙伴已经很聪明了还这么努力的看资料,讨论新的问题,也会很激励自己学习的欲望,这是一个缓慢而艰辛的过程,不过度过瓶颈期后,发现最后获得帮助最大的还是我们自己。

韩智红:感恩与各位老师、同伴的相遇,让四十几岁的我融入到了充满活力的你们中间,共同的爱好使我们成了自带感恩光源的团队,我们在汲取,我们也在燃烧!

赵媛媛:简单的语言无法描述丝路岁月带来的感受,这是一个美好而又难忘的夏天。感谢丝博,感谢志愿者团队,约定下一个夏天我们更进一步呀。


六、个人的成长也是团队的成长

赵丰馆长曾在志愿者会议上提出:希望未来的国丝馆志愿者,除了讲解、教学辅助之外,还能更多更深地参与到博物馆建设中来,对国丝馆的策展、布展等工作,都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宣教部楼航燕也要求志愿者能够不断充实自己,跟国丝馆共同成长。

几年来,国丝馆的志愿者队伍磨刀不误砍柴工,正在一步步朝着更好的明天前行。

感谢参与“丝路岁月”展览讲解服务的陈海妮、陈晶、崔睿泽、韩智红、何敏、胡洋、来斓、李冰凝、陆晓燕、陆彦、吴磊、赵媛媛、张洁琳等志愿者。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