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地点:时装馆临展厅
展览时间:2021年4月2日 - 2021年6月6日
序言
对于没有文字的族群来说,服饰是一个独特的视角,是对民间叙事的文化记忆,哈尼族传统服饰的各个物质要素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从最为直观的服饰款型、色彩到细节之处的配饰、绣饰图案,再到服饰制作更换的整个过程,或与创世的神话息息相关,或与祖先的迁徙密切相连,或折射着生存地域的特征,或传达出人们的内心情感,或反映了传统社会的礼仪要求。
今天,我们以哈尼族服与饰为载体,乐人之乐、感人所感,触摸来自云南大山深处族群的历史与文化,领悟哈尼的精神世界与美好心灵。
第一部分 哀牢为家
第一单元 迁徙——从北到南
哈尼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历史最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据历史文献和哈尼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哈尼《指路经》记载,哈尼族源于北方的古羌族群,后因气候变化、生计、战乱等原因,其先民逐渐向南迁徙,曾一度居住在“谷哈”、“轰阿”(指滇池和洱海湖滨平原)的广大地区,后继续南迁到达今天的滇南诸地。
哈尼族男子多穿立领对襟短衣和扫褶宽口长裤,以青(黑)布裹头。西双版纳哈尼族男子爱沿衣襟镶两行大银片和银币,两侧配以几何纹饰。哈尼族女子的服饰则根据地域和支系的不同而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款式有几十甚至上百种,大致分为短衣短裙型、短衣短裤型、短衣长裤型、长衣长裤型和长衣长裙型5种。
爱伲支系——短衣短裙型
爱伲女子服饰以夸张绚烂的头饰和配饰而引人注目。帽子饰有大量彩线、串珠、银泡等,短褂门襟、衣摆装饰着多条花边,整条袖子也用各种宽窄的花边或织带拼缝起来,腰间系着缝缀有各类银饰、流苏的布带,腿套同样做层层装饰。整套服装色彩对比强烈,装饰精细繁复,穿上显得十分活泼动人。
奕车——短衣短裤型
奕车女子穿对襟上衣,门襟、下摆、侧缝、袖口等处均缝有数道青蓝色相间的假边,层层递减,梯形图案十分醒目。超短裤长度仅及大腿根部,前面呈人字形对折出七道褶子来,一眼看上去好像七条短裤穿在身上,这种紧身合体的服装更显奕车女子的丰满健美。
哈欧支系——短衣长裤型
哈欧妇女头戴自织自染的黑布包头,外缀标志性的红色流苏。上衣为藏青色斜襟右衽长袖,下摆边沿以丝线、花边镶绣,袖子用各色棉布拼缝。外套一件夹层对襟坎肩,只在颈部钉一枚银纽扣。下着黑色大裆长裤,再以一块黑布围腰系于后腰上,让其自然下垂遮盖臀部,以示对男性长者的尊重。
格和支系——长衣长裤型
格和妇女的传统服饰,在颜色的选择上各取所需,一般中老年女性选择的布料颜色较年轻女性的要暗一些。头饰由一块没有花纹图案的暗红或黑色方布制成。上衣用黑、红布或蓝布制作,有长袖的,也有短袖和活动套袖合用的,前摆较长,一般拉向后拴于腰带。腰带宽约四指,腰带头形似大长刀,装饰有线条。
西摩洛支系——长衣长裙型
哈尼族古老服式之一。西摩洛妇女一般上着偏襟长袖中长卦,前胸、门襟、下摆纵横有序、细密规整地钉满银泡,并有大块彩绣装饰。外罩无领长袖黑色长袍,但从不扣合,露出里面的银泡。菱形绣花腰带系于长袍外,用银质带扣挂住,正中间垂下两条带子。胸前闪亮的银泡和腰上绚丽的带子与朴素的外套形成鲜明对比。
第二单元 定居——云上梯田
据史料记载,哈尼族的梯田稻作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技术精好。自南迁定居哀牢山,哈尼先祖们充分因地制宜,通过依山凿田、靠林引水,与世居于此的各少数民族一道创造了独特的山地梯田奇观,继而构建出世代宜居的良性梯田农业生态系统。分布于哀牢山腹地的红河哈尼梯田,正是哈尼族梯田农耕文明的典范。
红河哈尼梯田位于云南省南部,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世代养育了以哈尼族为代表的世居民族人口约126万。梯田自高耸的哀牢山斜坡顺势而下,绵延至红河南岸的元阳、绿春、红河、金平等县,总面积达到82万亩,集中连片面积超过10500亩,级数最多可达3700多级。这些梯田以精耕稻作为主,同时养鱼、养鸭。
2010年,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列入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3年,红河哈尼梯田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第三单元 家园——四季生产
红河哈尼梯田书写着人类家园营造的历史。围绕梯田自给自足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实际上是哈尼族农业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万物有灵的传说,四季生产的传承,尽管没有文字,梯田家园的物候立法、稻作技术、生活知识、宗教信仰早已包含在哈尼人世代口传的无字诗篇中。
第二部分 取自山野
哈尼族纺织历史悠久,据汉文献记载,云南哀牢地区运用野棉织成的“帛叠”和兰干细布。哈尼族的纺织原料大多为妇女们亲自栽种,如棉花、板蓝根等,也会就地取材,利用野生植物纤维制作无纺贯头衣。哈尼妇女是种、绩、纺、织、染麻布的能手,她们用棉、麻、丝、鸟羽等原材料,加上银泡、料珠等装饰材料,制作五彩斑斓的服饰。
哈尼族很早就掌握了独特的印染技艺,用动植物原料加以染色,常见的有利用草本植物板蓝根提取靛蓝染制原料。哈尼族使用传统染料为主,与化学染料相比,传统染料色泽自然,褪变较慢,不伤布料,经久耐用,穿着比较舒适,不会对皮肤产生刺激。
哈尼族土布染色技艺流程:
1.制蓝
2.染布
3.蓝草生长场景
4.染好的布晾晒的场景
第三部分 古今人神
第一单元 神的古今
哈尼人的衣服上织着天下的事,那是祖先写下的文字。神话、历史以及人们希望记录的一切,一针一线在衣饰上“写”得清清楚楚。
神话,是人类童年的语言,是远古人类对自身与自然的认识与表达。哈尼服饰上的色彩与图案,闪亮亮的银泡,都诉说着远古的神话与传说,描绘出一幅幅开天辟地、人类诞生的图景。
哈尼族崇尚“服青饰红”,即以蓝、黑为底色,以红、黄、蓝、绿、紫、灰、白等色装饰。其中红色为主,体现了哈尼人崇黑敬红的观念。红色是天界与神灵、太阳与火焰的象征,不仅是对鬼魂的威慑,更代表光明、希望与生机。黑色是保护色,代表对鬼魂的防御,让人们更好地生息繁衍。白色记录了哈尼族曾经的和平与征战,是对和平的追求。
哈尼族刺绣图案以几何图形和实物摹形为主。几何图形包括方形、菱形、旋涡纹、三角纹、五角纹、八角纹、格子纹、水波纹、犬齿纹、万字纹等。实物摹形以日月山川、动植物为灵感来源。刺绣图案以彩线挑绣顺序排列,或从左至右,或从上到下,或从内到外,主要装饰在上衣、头帕、腰带、护脚套(绑腿)、床单等位置。
传说,在有人类始祖“松咪窝”以前,女神陂皮密依摇动三块巴掌大小的红石头,让它们在摇晃中渐渐变大,升为平展的天空。摇动三块巴掌大小的黑石头,在摆动中铺成凸凸凹凹的大地。为了感应天地,红黑两色就成为哈尼族服饰中必不可少的颜色。
生活在西双版纳和思茅一带的哈尼族妇女,常常用绿、红、蓝、白、黄等多种色线在红黑两色的挎包上,绣出精美的图案。这些图案就像一组组象形文字,折射出哈尼族妇女对创世神话的理解、对生活环境变迁的记录。
第二单元 远古记忆
哈尼族的一身服饰,记录着先祖战争、迁徙、开山造田的艰难历史,包含着古老而丰富的文化信息,有着记史述古、仪礼教化的功能,是哈尼族随身携带的文化史册。
树皮衣(红河州博物馆藏)是哈尼族用来制作服装的原料之一,采用原料是哈尼语为“贺达腊莎”,当地人称箭毒木、挨刀树的特殊树种。从箭毒木树干上剥取树皮,经浸泡后反复捶打,漏出富含纤维网状分布的真皮层,留下紧密柔软的纤维,树皮衣按树皮纤维走向,纵向剪裁出衣服的形状,以系带打结裹身的方式穿着,有的以纽扣穿着。
贯头衣“衣不开领,缘中一孔,从头而下”。直到上世纪初,哈尼族麻质贯头衣仍在勐海地区的哈尼族中作为结婚礼服使用。僾尼女子出嫁时,进男方寨门前必穿犬牙拼绣贯头衣,寓意借助狗的神力将邪魔驱于村寨之外。
“天边有个叫‘虎尼虎那’的地方,红红的石头象天火燃烧,黑黑的石头象黑夜笼罩……哈尼先祖就出生在这个地方”。“虎尼虎那”是哈尼族神圣的起源地,意思是红色和黑色大石垒成的高山。黑色是大地的颜色,是哈尼人生生不息的土地,因此成为哈尼族服饰的主色调;红色是天界之色、神灵的象征,是哈尼族神圣的保护色。
展品:(红河州博物馆藏)哈尼族支系阿卡成年女装
碧约妇女长衣背部的图案,记录了哈尼族上千年来的迁徙历史。红圈黑心的圆点,传说哈尼族曾经在夜晚踏上迁徙的历程;衣底边的下坠丝线,是哈尼族为避免战争或迫于自然灾害,不得不忍痛离开家园时流下的泪水;衣的中间,有两条红白黑相交的排列线,代表南迁的曲折道路。
哈尼族奕车人妇女(奕车女服一套(红河州博物馆藏))的上衣和外衣形制较为特别。白色尖顶软布帽和超短裤是对自然环境和梯田农业的适应性创造。短裤记录了先辈迁徙征战的艰难历史,是对过往的纪念;白色尖顶帽是天神摩咪赐给的,只有奕车子孙才能享用的救命宝物。
西摩洛人(西摩洛女服一套(红河州博物馆藏))的长衣正面上部钉有十五排银泡,每排十余枚,象征层层梯田;长衣右枉,沿着衣襟边垂直钉有四排长长的银泡,表示西摩洛人居住的地方有四条江—元江、阿墨江、把边江和李仙江。每排银泡三十、四十、六十、八十枚不等,表示四条江长短不一,以双数表示吉利。
哈尼族葬礼上,祭师和送葬歌手佩戴一种叫“吴芭”的头饰,这是为死者灵魂引路的头饰,绣出了灵魂归去的路线。“吴芭”厚布织底,丝线缠边,图案皆拼嵌而成。吴芭右侧蓝色三角形所代表的地方是灵魂最后的回归地点——“哈尼族第一个定居的大寨惹罗普楚”。没有吴芭引路的魂是野魂,夭折、暴死者不用吴芭送葬。
第三单元 幸福生活
从孩童到成年,从少女步入婚姻,从生儿育女到静静老去,服饰的更换成为哈尼族女子一生中各个阶段的重要标志。童装、少女装、婚礼装、老年装,不同服饰记录着女子一生的年华。
头饰为服饰中最醒目的部分,哈尼族妇女无论年龄大小都必须戴帽。帽子分为布帽和银泡帽两类,在款式、色彩、纹样和文化含义上,都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哈尼族帽饰色彩鲜艳,以鸟羽、银饰、植物、料珠等丰富的材料来表达神鸟创世、神鱼创世、迁徙历史等元素。
为护佑婴儿健康成长,哈尼族的童帽讲究“母亲衣襟为衣,父亲衣袖为帽。”这样的衣帽代表着父母的身体乃至灵魂的气息,既有护体安康,也有守住魂魄之意。哈尼族童帽均以青蓝色相间的六片直式土布缝制,帽顶上系有猪牙、海贝、虎(豹)牙、穿山甲鳞壳等和草果籽、花椒粒等野生植物。
哈尼族创造性地将各地各时期的银币装饰在衣帽之上,大清银币、云南半开、各地发行银币、袁世凯头像、孙中山头像、唐继尧等头像银币,以及法国、美国、墨西哥等外国银币。大多数银币直接用于装饰,最常见的是作为衣扣、坠须、或银链串联交接的部分。
哈尼族女童通过更换服饰宣告自己长成为少女。五彩装束寓示女子一生最美的年华来临,即将体验青春的愉悦、爱情的甜美。作为成年的标志,少女要佩戴银饰胸兜、梳象征十二路突围的十二条辫子等等,据说不戴“批甲”(尾饰)的糯美姑娘被认为是不懂礼貌的野姑娘。
哈尼人结婚礼服,大多自少女十三岁成人时就开始逐件置办,与节日盛装相比,更为华美、繁复。彩绣满满、缀满银泡的结婚礼服,无论是连续不断的“回纹”,还是光芒四射的太阳与月亮,抑或是大大小小的蕨草与银鱼,都显示出服饰的隆重和对新人的祝福与祈愿。
哈尼女子生儿育女之后,身上的银饰逐渐减少、色彩逐渐转素,追求庄重、朴素、实用。迈入老年、儿孙满堂的妇女,会戴上标志一生圆满的寿帽或银饰。辞世之际,她们换上最传统的服饰,安心走上回归祖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