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至5月20日“霓裳银装——贵州苗族服饰艺术展”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举办。为配合此次展览,国丝馆特别策划举办“苗岭之夜”,带领大家从展览中了解服饰之美、以讲座解读苗族文化魅力、用歌舞连接这个古老的民族!
时间:2018年4月14日(周六)18:30—20:30
地点:中国丝绸博物馆时装馆银瀚厅
指导:浙江省对外友好协会、浙江省文化交流艺术交流促进会
主办:中国丝绸博物馆
协办:贵州省博物馆、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贵州省丹寨县文化馆
报名通道附于文末
展览导览
苗族历史悠久,语言支系众多,人口遍及中国南方数省,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霓裳银装——贵州苗族服饰艺术展”多角度展示了贵州苗族服饰文化,为公众呈现了古老民族的文化魅力。
导览人:中国丝绸博物馆讲解员李亚宁
锦鸡舞
锦鸡舞是苗族芦笙舞中别具一格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发源于贵州省丹寨县排调镇境内。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多彩贵州的一张名片。
表演者:丹寨县民族文工团
原生态歌曲“家乡好地方”
苗族飞歌演唱形式多种、音调高亢嘹亮,豪迈奔放,曲调明快,穿透力强,有很强的感染力。歌声起声振山谷、山鸣谷应,几里外都能听到。
表演者:丹寨县民族文工团
苗族舞蹈“讨花带”
花带是苗家女孩亲手绣制的绣品,在游方场上,哪个苗家小伙的芦笙吹得最好,飞歌唱得最好,女孩就把花带系在花带上,以此定情。舞蹈表现的正是苗家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景。
表演者:丹寨县民族文工团
主题讲座
相对封闭的地域环境,使得苗族服饰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众多的传统样式,就像一部中华民族服饰的演化史,从中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源远流长。
讲座主题:穿在身上的史书——苗族服饰艺术
主讲人:中国丝绸博物馆陈列保管部主任金琳
踩鼓舞
踩鼓是苗族特有的民俗节庆活动形式,在贵州黔东南苗族地区广为流传,是苗族“姊妹节”上必不可少的女子群舞。姑娘身着盛装、披挂银饰,列队围成圆圈,踏着鼓点起舞,场景热烈,情绪欢腾。
表演者:丹寨县民族文工团
器乐独奏“欢乐的苗家”
在中国大地上,只要有苗族人的地方,就有芦笙。逢年过节,苗族人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
表演者:丹寨县民族文工团
主题讲座
苗族蜡染技艺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贵州省丹寨县、安顺县、织金县苗族世代传承的传统技艺,古称“蜡缬”。
讲座主题:蓝白之美在山间——黔东南的靛蓝染
主讲人:中国丝绸博物馆馆员龙博
苗族舞蹈“古瓢琴”
“古瓢琴”是苗族人民特有的一种古老的民间传统乐器,古瓢琴舞则是苗家男女老幼喜爱的一种独特的娱乐形式。舞蹈糅合着苗族人民对生活和爱情的美好向往,表现形式独具特色,是难得一见的苗族民间艺术的珍品。
表演者:丹寨县民族文工团
歌曲“我在贵州等你”
贵州就像一个神秘的少女,无数自然景色和民族风情充满吸引力,等待客人来发现,等待客人来相遇。贵州的山,贵州的水,贵州的云,都是一首歌,繁花一直开,筵席永不散。
表演者:丹寨县民族文工团
“苗岭之夜”报名通道
长按扫描二维码填写报名信息
报名注意事项
1.录取以报名先后顺序为依据
2.报名确认的通知由馆方微信工作号告知
3.馆方工作微信号17682445382,请加为好友,加好友请备注姓名和活动题目
4.若届时不能前来,请最迟周五17:00前微信告知工作人员,以便将活动名额尽早转给其他人
5.对报而不来留出空缺影响本次活动初衷的行为,个人信息记入观众诚信体系中
6.目前国丝馆对外来车辆施行停车收费,建议乘坐公共交通来馆
【咨询电话】:0571-87035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