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中国丝绸博物馆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03-01

中国丝绸博物馆(以下简称“国丝”)是世界上重要的纺织品服饰类博物馆之一,也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纺织类专题博物馆。自1992年开馆以来,着力构建完整的丝绸文化遗产的收藏、研究、传承、展示、传播和创新体系,逐渐形成研究型、全链条、国际化、时尚范的鲜明特色。

为明确今后五年国丝的方向、重点和任务,在已有基础上,特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的期限是2021年至2025年。


一、现状与趋势

(一)“十三五”主要成绩

“十三五”期间,国丝事业发展态势良好,整体发展水平跃升,在多个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有多个方面工作位居全国前列。

2016年,完成改扩建工程,成功接待了G20杭州国际峰会元首配偶。2017年,机制建设取得新突破,成立首届博物馆理事会。2018年,在国家一级博物馆第二次运行评估中,总分排名第九,蝉联专题博物馆第一。2019年,荣获年度“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称号。2020年,通过国家4A级旅游景区验收,荣获首批“浙江省国际人文交流基地”称号。

1.展览体系不断完善

基本陈列融合古今中外,兼顾非遗。临时展览围绕民族学、丝路、非遗、时尚等主题,品牌效应初显。与国际知名机构合作举办商业展览,境外展览成为宣传中华文化的金名片。“十三五”期间,共举办展览108个,其中馆内展览70个,馆外展览22个,赴12个国家及地区举办展览16个。

2.多种资源日渐丰富

加大藏品征集力度,藏品总数从2016年的件66321件(套),增加到2020年的67994件(套)。形成年代谱系完整、考古信息明确、品种类别齐全的纺织品文物标本库及数据库。构建覆盖全球的中国丝绸文物设计素材库,古为今用初见成效。4000余万元的大型仪器设备,基本满足纺织品文物科学研究的需求。

3.文物科技持续引领

依托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在科学认知、保护修复和工艺复原等重点领域取得一些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通过新疆、甘肃、内蒙、西藏、河南(郑州)、陕西以及俄罗斯北高加索等7个工作站,形成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技术合作网络。与UNESCO和ICCROM签署科学研究和人才培训协议,逐渐实现纺织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领先地位。

4.平台建设初具规模

发起成立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保护联盟、国际丝路之绸研究联盟、国际丝绸之路与跨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为主参与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丝绸之路文物科技创新联盟、国际丝绸联盟,持续推进国际合作平台机制建设。

5.馆校合作渐入佳境

与浙江理工大学共建国际丝绸学院,在丝绸历史与丝绸之路、丝绸设计、纺织考古与文物保护等方向开展本、硕、博多层次的丝绸领域特色人才的学历教育。与浙江大学、东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开展各项合作,合力提高丝绸文化、时尚文化、丝绸之路的国际影响力。

6.公共服务获得好评

推出“国丝之夜”,率先实行周末夜间开放,打造“女红传习馆”“国丝三节”“丝路之旅”“蚕乡月令”等社教品牌,开展“经纶讲堂”“国丝五个一”等特色知识服务,推出智慧导览,年均接待观众量近70万人次,2019年入选年度杭州“金城标体验点”和长三角区域“七名”系列旅游精品推荐目的地。

7.宣传矩阵不断壮大

积极拓宽宣传渠道,促进二级传播及多级传播。搭建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相结合的传播矩阵,初步形成了以国丝为IP、丝路之绸、丝绸之路周、国丝汉服节、国丝时尚等重大话题,提升国丝在国内和国际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8.基本建设初告段落

经过2015—2016年的改扩建工程,国丝的收藏、展示、教育、研究、服务、保障用房和馆区空间基本得到了阶段性的稳定,现有馆区占地42286平方米,建筑23000平方米(其中陈列10000平方米、库房3000平方米、科研3000平方米、行政设备2000平方米和公众服务5000平方米,基本保障现阶段的功能用途。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团队建设有待提升

近年来,国丝的快速扩增均来自团队的团结奉献与超负荷运转。当下,机遇与挑战并存,打造高文化认同的高绩效团队是国丝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2.支撑条件明显不足

现有的五个内设部门、51个人员编制、不足3000万元的年度财政总经费、23000平方米馆舍面积,显然无法支撑国丝今后的发展格局与目标。

3.顶层设计尚需加强

在近30年的建馆历程中,国丝一直在探索、厘清、调整方向,取得可喜成效。目前面临发展关键期,面对有限的人财物和无限的发展可能,更加需要围绕核心理念和终极目标,统筹考虑各层次、各领域和各要素,形成关联、匹配和有机衔接,寻求后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三)“十四五”发展预判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面临重大机遇。但是,由于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可能会延续到未来两三年甚至整个“十四五”时期,事业发展也面临诸多变量挑战。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2016年11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深圳举办“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对论坛召开表示祝贺,同时指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2017年通过的国丝宗旨是:以中国丝绸为核心的纺织服饰文化遗产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传承、创新、并向公众开放的非赢利性常设机构,以研究为基础夯实博物馆丝绸历史、科技保护、传统工艺和当代时尚四大板块,对接国家战略,开展国际合作,服务文化、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2019年国际博物馆协会提出:博物馆要以观众为聚焦,以社区为导向,成为社区活跃参与者,成为文化中枢。

2020年9月21日,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实施十五周年座谈会暨省文化研究工程指导委员会会议”上正式提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深入挖掘丝绸文化丰富资源,依托中国丝绸博物馆,打造丝绸之路文化研究大平台”。


(二)发展目标

以创建世界一流博物馆为目标,建成体系完整的、高质量、高水平的纺织服饰类专题博物馆。以丝路之绸为核心,大力开展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展示的国际合作,打造丝绸之路文化研究大平台。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研究型、国际化、全链条、时尚范四大特色,成为服务观众、行业、社区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文化中枢。具体分为六大方面:

1.一流收藏

逐步建立涵盖古今中外的藏品体系、科学标本库和文献资料,彰显纺织品尤其是丝绸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基于藏品、标本和文献的研究在国际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并为世界各国研究提供便利。

2.一流展览

利用现代展示技术,着力提升改造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向世界展示中国丝绸五千年的辉煌历史。与国际知名文博机构合作举办出入境展览,向世界展示丝绸文化,向中国传播世界文明。

3.一流传播

不断拓展传播途径和方法,向行业、公众、社会诠释和传播丝绸文化,逐步形成行业引领力、公众美誉度、社会知名度。参与国际组织的相关事务并任职,具有国际话语权,大力提升国际影响力。

4.一流科研

具有齐备的科研基础设施,向国内外同行开放共享,定期组织高质量攻国际学术活动,牵头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具有国际影响力。

5.一流团队

打造或引进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过硬、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影响力的人才队伍,能够支撑科研、策展、国际培训、交流合作等业务。

6.一流管理

具有健全完备、适应一流博物馆建设发展的博物馆管理制度体系,设立博物馆发展基金会或专项基金,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撑博物馆可持续发展。


三、重点发展方向

(一)构建纺织服饰专题博物馆体系。丰富藏品体系和数量,建立完善的陈列体系和数量。承接中国博物馆协会服装与设计专业委员会秘书处工作,成立纺织品与服饰研究中心,配合展览打造“国丝之夜”等社教和传播活动。

(二)提升纺织品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建设强大的纺织考古实验室,高效的纺织服饰修复中心,传统染织服饰复原研究基地。打造以丝绸起源和全球化为核心的科研项目,建立广泛的纺织文保网络。

(三)搭建丝绸之路文化研究大平台。建成丝绸之路文化研究院,申报联合国二类中心。启动《中国丝绸大系》项目,发布丝路遗产年报及丝绸之路文化研究期刊。举办丝绸之路及相关学术活动,搭建国际丝路之绸研究联盟等国际合作平台。

(四)成为优秀文化传承机构。推广中国蚕桑丝织技艺联盟及非遗优秀实践,提升女红传习馆及博物工坊水平。进一步将国丝汉服节、全球旗袍日发展成为传统服饰节。开发丝路文化进校园及丝路之旅研学项目,举办天然染料双年展,发展国际天然染料之友。

(五)打造时尚研究与发布高地。与高校合作,成为中国时尚收藏与展览教育机构。打造“国丝时尚大典”、世界服饰史研究中心。寻找与建立国丝时装分馆,通过与V&A及ICOM-Costume合作进一步促进时尚国际合作。

(六)实现数字化转型。实现完善的藏品数字化及管理系统,形成平行的云上国丝。建设丝绸之路网上博物馆,启动并逐步完善世界丝绸互动地图(世界丝绸数据库)及中国丝绸大系(中国丝绸数据库)。

(七)塑造权威性和引领性的国丝品牌。通过文化工程促进权威出版、发布与课程,推动国际丝绸学院产出权威课程与人才。全方位建设国丝形象和传播矩阵。深入开发国丝文创,以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基础,提升和打造“国丝旅游景区”。

(八)夯实高效的支持基础。增加库房、建立分馆,提供足够的空间支撑。积极加大合作,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撑。发展基金会,提供足够的经费支撑。形成高效的部门管理体系,健全的全馆安全管理体系。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资金投入,提升办馆条件

争取上级各级主管部门的支持,筹措资金,进一步加大对国丝的投入,以提升保护研究水平和数字化转型,促进线上、线下国丝的建设。

(二)加强沟通交流,争取多方支持

在做好行业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积极对接浙江需求和国家需求,与各级主管部门开展沟通,争取多方支持,使国丝的运行和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继续打造合作平台,努力整合国内外优质资源,共同开展丝绸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与弘扬,形成“浙江元素、中国特色、国际表达”的格局。

(三)加强机制创新,提高运行效率

通过创新团队和项目制管理等机制,对不同属性的工作进行规范管理,确保各项目的完成。科学规定科研人员、修复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工作任务和考核指标,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完善奖惩制度。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工作能力

加大人才培养和储备力度,通过在职培训、以老带新、学历教育、出国进修访学、国际合作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培养一批学术带头人、业务骨干、综合型管理人才,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引进高层次高水平人才。争取上级主管部门支持,增加人员编制和岗位数量。

 

中国丝绸博物馆

2021年1月24日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