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名单
2019-01-09

学术委员会顾问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王丹华;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陆寿麟;
西南大学院士,向仲怀;
社科院考古所原副所长,白云翔;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专职副主任,洪天华。

(王丹华
女,1934生,1962年就职于文化部文物博物院研究所,主要从事有机质地文物的保护工作,曾参加长沙马王堆汉墓、荆州马山一号墓、内蒙古集宁契丹墓等出土纺织品及毛泽东纪念堂毛泽东藏书的保护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1985年1月至1989年9月任文化部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该所当时承担着全国重要古建筑、石窟寺的修缮工程设计,施工指导和全国古建筑保护专业人员培训,馆藏及出土文物的保护研究等工作。在任期间,主持筹建了研究所新大楼,即现在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大楼。1994年退休,现任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技专家组组长。


陆寿麟
男,1940年3月生,故宫博物院文物保护科技研究馆员,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196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同年到文化部文物博物馆研究所(后改为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从事文物保护技术研究工作。1985年转到故宫博物院,1985年至1988年任保管部副主任,1988年至1992年任科技部主任。
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理事长,中国档案学会理事,中国科协工程联执行委员,北京大学、西北大学等校兼职教授,南京博物院、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等单位文物保护技术顾问,敦煌研究院和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等国家文物局科研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期刊编委,国家文物局科技专家组成员。


向仲怀
男,1937年7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58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国际著名蚕学专家,农业部蚕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西南大学蚕学与系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先后任国务院第四、五届学位委员会委员、畜牧学科评审组召集人,中国蚕学会理事长,西南农业大学校长。长期从事蚕业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并主持建立了家蚕基因库,其研究结果于2004年12月在《Science》上全文发表。曾荣获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奖、日本蚕丝学会特别奖、香港桑麻基金会纺织科技大奖、香港何梁何利基金会科技进步奖、中华农业科教奖等荣誉,并被评为“科学中国人(2004)年度人物”,“2005中国纺织行业年度创新人物”,2006年度荣获“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


白云翔
男,1955年12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1978年8月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同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曾参加陕甘地区泾水和渭水流域的考古调查,甘肃镇原常山、庄浪徐家碾、陕西长武碾子坡、隋唐洛阳城、香港大屿山扒头鼓等遗址的发掘。1990年和1994年先后在日本筑波大学历史人类学系留学和在日本奈良丝绸之路学研究中心研修。现兼任《考古》月刊和《中国考古学(英文版)》副主编、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为秦汉考古、生产工具考古和中外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


洪天华
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HIST)副主任兼秘书长。

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任: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研究员,赵丰;
委员: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柏春;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特聘教授,马清林;
浙江大学教授,张秉坚;
丹麦国家纺织品研究中心主任, Marir-Lousie Nosch;
法国科学院院士,Dominique Cardon;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所长/研究员,陈星灿;
东华大学服装学院院长/教授,李俊;
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夏庆友。


(赵丰
男,1961年生,博士、教授,博导。1982年春毕业于浙江丝绸工学院(现浙江理工大学),获工学学士。1984年同校毕业,获工学硕士,并留校工作。1991年调入中国丝绸博物馆工作,1996年破格晋升研究员。1995年至1997年中国纺织大学在职学习后毕业并获工学博士。现任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国际古代纺织品研究中心理事、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东华大学博士生导师、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是国内外中国纺织科技史研究和纺织品文物鉴定的知名学者,先后获得2007年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2008年度文化部优秀专家、2010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1年浙江省特级专家等荣誉称号。


张柏春
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内蒙古工学院,198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获理学(科学技术史)硕士学位。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理学(科学技术史)博士学位。1990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工作。1996年以来,先后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德国马普学会科学史研究所等机构从事科学技术史研究。1999年底晋升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2001年起担任德国马普学会科学史研究所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伙伴小组组长。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及技术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2004~2008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及机械史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理事、国际机构与机器学联盟(IFToMM)机构与机器史委员会执行委员、国际技术史委员会(ICOHTEC)会员等。


马清林
男,1964年2月生。1986年兰州大学化学系毕业,1997年与2000年在职获得理学硕士与理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三级研究员。北京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博物馆学会藏品保护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专业委员会副会长。2003年荣获第四届甘肃省青年科技奖,2007年进入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名单,201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3部,译著2部,主持编著2部,策划译著2部,其中四部著作获奖。主编文物科技研究六辑。曾多次以访问学者身份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张秉坚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石材化学护理协会副主任兼专家组组长,浙江大学文物保护与鉴定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专业毕业,浙江大学物理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化工热力学专业获博士学位。十多年来一直从事与大遗址相关的文物保护学方面的研究,以及与建筑石材有关的化学理论与应用研究,包括:清洗、加固、增光、翻新、防护、改性材料等方面的研究。与浙江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所属单位进行合作,承担了大量与砖、石、土质文物保护有关的技术和材料研究,参与了省内多数重要石质文物保护方案的审核,以及多项国家级文物保护科技项目,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项,在国内外学报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科研论文近百篇,其中数十篇被SCI收录,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文物局文物科技重点项目,并已有多项发明获得专利。


Marie-Louise Nosch
女,丹麦国家研究基金会纺织品研究中心主任,著名历史学家。于哥本哈根大学获得历史和古典语言学硕士学位,在法国南锡第二大学攻读DEA,又于奥地利萨尔斯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Marie-Louise Nosch主要专业方向为历史学、古代纺织技术及工具研究等,在对爱琴海金石和迈锡尼文明的纺织生产领域的研究成果颇丰,是古代纺织品系列丛书的编辑,发表研究论文数篇。2009年获丹麦政府教育研究机构的精英奖。


Dominique Cardon

女,法国里昂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历史与原理实验室研究主任。 专注染色和古代纺织技术历史研究。



陈星灿

男,198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专业,199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获博士学位。研究专长为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国考古其他学科、考古学史。研究领域主要为中国新时器时代考古学、中国史前考古学史、中国史前社会生活史,著有《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考古随笔》《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中国之前的中国》《20世纪中国考古学史研究论丛》《考古随笔》等,发表论文《文明诸因素的起源与文明时代》《史前的头骨穿孔现象研究》《玉器时代与青铜时代—再论中国文明起源》、《河南灵宝北阳平遗址调查》等。


李俊

男,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功能防护服装研究中心负责人。近年来和团队成员主要在航天员服装、消防灭火战斗服、单兵战斗服装装备、反恐防灾应急救援服装等功能防护服装领域开展研究及教学工作,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获国家级及省部级教学成果奖9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包括在Nature子刊、SCI一区期刊等发表SCI收录论文70余篇;获评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曙光学者”、“科技启明星”、“校园新星”等称号。担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服装服饰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时装院校联盟(IFFTI)执委会成员。至2018年已指导毕业硕士研究生57名、博士研究生16,其中近5年指导2人获上海市优秀博士或硕士学位论文、13人获东华大学优秀毕业论文。


夏庆友

男,西南大学生物技术学院院长,教授。主持国家973、863等重大科研项目20余项,主持完成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精细图、遗传变异图等重大标志性成果,并取得功能基因组研究重要突破。曾获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光华工程科技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3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32项,著作1部、参编1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SCI影响因子逾180分。)


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第二届主任、副主任名单


主任,中国丝绸博物馆研究馆员,周旸;
副主任,中国丝绸博物馆研究馆员,汪自强、薛雁。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