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10月28日,中国丝绸博物馆女红传习馆开设“古今中外提花研习班”。在前两天的课程中,学员们了解了提花的概念、织布机的原理、面料的多种组织结构,并动手操作,循序渐进地学习了提花组织。
课程进入第三天,大家开始深入了解中国丝绸博物馆织造馆传统提花机的工作原理。
经过两天的学习,大家已经知道无论两综还是四综,都是通过“控制经线”来达到形成纹样的效果,而且综越多,能做的纹样越复杂。我们逐渐了解了平纹、斜纹和缎纹,还知道了线的捻向是如何影响织物表面的。但那些更复杂的面料,难道是无上限地增加综的数量做出来的么?
线的捻向
在操作四综织机的时候,我们通过预先排好的穿综法和踏板法来记录一种纹样。就像电脑一样,只要把代码预先写好,随后只要按程序操作即可,但是这些“代码”可一点也不容易记住:
纹样的记录方法
这还只是四个综片而已,综如果越来越多,不但装载众多综片的织机在长度和重量上会超出负荷,记录它操作顺序的格子恐怕也要写到纸外边去了。
这时候不得不感慨古人智慧之伟大,他们把“综”对于经线的控制交给其他材料来处理,出现了划时代的重要概念——花本。需要做变化的位置,经线仍然被一一挑起,只不过挑的线不再穿过笨重的综架,而是竹条,甚至更轻的线。目前常见于广西的竹笼机就是用竹丝竹条记录挑花位置的。老挝现在也能找到用线编成帘状的花本,两者无论是竹还是线,都依然是经线处理,只不过媒介不同而已。
竹笼机,用竹条记录挑花顺序
老挝织机,帘状花本
丝博有一个叫做“织造馆”的宝地!整个展厅满是各式各样的织布机,学习了那么多的理论知识,再去看织机实物,顿时就看出门道来了。
丝博展厅内的四综机模型
当天下午,丝博技术部的研究馆员罗群老师亲临现场,给我们讲解了更复杂的古代织机操作方法。 战国到魏晋以来一直是多综提花技术作为主流,产品多为经锦。展厅里的一勾多综提花机有26片综控制提花部分的经线,但只用两个蹑操作地组织。这比丁桥织机更进一步,因此能织出门幅更宽、纹样更精美的汉代蜀锦。
罗老师给大家讲解
根据老官山汉墓出土文物复原的织机
亲眼见证这样美丽的汉锦重生
唐以后,古人的智慧登峰造极,发明了花楼机。这是束综提花的理念,用一整套的线贮存提花程序,靠高高坐在花楼上的人提起线综来控制经线开口,地面的人则用踏板控制地纹组织并投梭打纬。这样大大增加了花纹的循环和花样的种类,于是能够织出更丰富多彩的锦。
大花楼机
从坐在地上织的腰机到踏板平纹织机,再到多综多蹑机和花楼机,我们竟然在三天内跨越了千年。“提花”的概念,也一天比一天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