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日丨我们结业啦
经历了前几日的手忙脚乱之后,大家逐渐对羊毛毡的能力和特性越来越来熟悉。五天的学习对于这门古老又年轻的工艺来说,仅仅只能说是入门,我们意犹未尽地迎来了“羊毛纤维的雕与塑”研习班的最后一日。
轻、齐、薄、软
今天我们学习了如何利用羊毛毡把面料连接起来,并利用毛毡与其他面料缩率的不同,制造成品上质感的对比和自然的褶皱。在这几天的学习中,大家对羊毛毡的认识从传统的一片,到无缝立体,再到各种奇妙的三维元素,今天又将它作为一种特别的线条来看待。如果我们的认识还停留在参加工坊之前,大概很难相信制作这些轻、齐、薄、软面料的主要材料之一是羊毛毡。
老师是一个从小和羊一起长大的人,她觉得传统那种丰满蓬松的毛毡才是真正的毛毡,但大家日常生活中对于那类毛毡的需求越来越少了,所以才有了这种轻薄化的毛毡制品。不过我们设计时最应该关注的,依然是毛毡本身,用材料特有的能力作为设计的出发点。
要把蓬松的毛毛驯服成精致的线条,实在不易。这几日下来,大家觉得看似简单的铺毛,其实是最难的。少而均,薄而匀,手上功夫没有捷径,唯有反复练习而已。
我们结业啦
下午我们一边继续手头的实验,一边准备结业仪式。总结与提问是必须的,结业证是必须的,和老师合影是必须的,大合照更是必须的。大家仿佛大学毕业前戴上学士帽一般戴上了我们的贝雷帽。
学员感想
带着满满的收获,不舍,和诸多待实验的灵感,我们结束了这次工作坊。感谢国丝馆提供的学习机会,感谢JORIE老师的悉心指导,感谢张西美老师为我们精心安排的课程,感谢这期工作坊各位工作人员,期待下次再会!
徐丛璐
第一次接触毛毡制作,感觉非常奇妙。羊毛就像橡皮泥,它可以塑,可以雕,可以做成任何你想要的形状。它又像薛定谔的猫,在没有掀开帘布之前,你不知道它是哪种状态。它柔软,它也可以“强壮”。这5天,从老师和羊毛纤维那也学到了:生活本无定律,认真去做,不断修正提高,淡然乐观地看待结果。感谢老师以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风趣的教学带领我入了羊毛毡的门,感谢助教们、同学们的无私帮助,和你们在一起非常开心。这五天的课程虽然身体非常劳累,心情却是非常愉悦的,收获很大,非常期待以后还能和大家一起学习。
Grace小树
能参加这个“羊毛纤维的雕与塑”研习班,跟世界级的艺术家Jorie老师学习,我深感荣幸,刷新了我对羊毛毡的认知!老师不仅教我们制作羊毛毡的不同技法,还详细地为我们解释羊毛的构造,相关的历史渊源,以及用非常科学的方法来为自己将来的创作准备好色卡小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开阔了眼界的同时也领悟到很多原理,总之,收获太多了!
倪玲玲
可以说这是一次期盼已久的学习机会。在做毛毡不长也不短的几年里,虽然有一些制作经验,但是关于羊毛毡化背后的种种因素以及各种效果为什么会出现,都是一知半解,这次的学习让我对毛毡工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几天学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那些看似美的事物,出现绝非偶然,它是建立在很严谨的资料之上的设计。这一次奇妙的相遇,很开心能和大家一起学习一起分享,也特别感谢我们的老师、助教还有工作人员,为我们忙前顾后,尽力给我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叶丛丛
有幸能参加来自羊毛世家的羊毛毡艺术家Jurie 老师的工作坊。Jurie老师授课语言具有哲学家式的意味深长和浪漫,技术上又如科学家般一丝不苟强调反复地实验和精准地记录,抽丝剥茧,追根溯源。重要的问题老师完全不是说三遍的程度,而是见缝插针式地不放弃任何一个可以复习讲解的机会,以便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员们深刻理解。Jurie老师告诉我们一个最朴素的道理:能够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对羊毛毡的热爱而不是技巧。
李玲洁
课堂上Jorie老师一直在强调可能性这个词,她除了想教给我们严谨的专业技法,更多地想教我们一种思维方式,从二维到三维、西方到东方、古代到当代,从日本文化中“一生悬命”式的态度到西方开放多元的态度。她自己就是最好的艺术家榜样并身体力行。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认为imperfect是羊毛毡最大的魅力,很有哲学思辨!还有她说我们要打开胸腔、挺直身板,我想她更多的是想说明人的一种精神气数,做事的一种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容婷
很高兴能参加研习班,认识各位老师和朋友。虽然我是第一次接触羊毛工艺,广西的地理气候环境下也没有羊毛纤维工艺应用的传统,但是羊毛毡工艺对材料要求简单,以及强大的可塑性,给予人很大的创作自由,这一点特别吸引我。回去后我很想把羊毛毡和广西当地的天然棉麻或少数民族的传统元素结合做一些尝试。再次谢谢Jorie老师,西美老师和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小伙伴们,希望这样的活动经常开展,希望以后还能和老师学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