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下午,来自浙江省文物鉴定审核办公室的周刃研究员做了一场《中国古代书画与丝绸》的讲座。
讲座首先介绍了书画的各种形制。原来中国古代书画与丝绸关系那么密切,不仅直接在丝绸上创作书画,并且装裱上也使用了大量丝绸,例如:立轴中的惊燕最初是两条会飘动的丝带,作用是可以惊吓到家燕从而防止衔泥污画。手卷的头上有个丝质包首起保护作用,丝绸的隔水区域还有可防止水渍污染画心的作用。册页跟丝绸的关系,主要是体现在封面上用丝绸装裱。屏风,使用历史也很早,在唐宋时期,是文人生活中的主要物件。对联的形制则出现于明代晚期。它们四周大多也用丝绸装裱。扇面的形制分为团扇和折扇,团扇用到的材料基本都是丝织品。
其次,借助许多实例介绍了丝绸和纸张两种材质在书画上的表现差异。例如引用两件米芾在元祐三年不同材质上的书法作品做比较,可以看到纸跟绢书在表现效果上是不同的。接着又介绍了不同时期书画上使用丝绸的特点,如,元代以前的绘画大部分是丝织品。到了元代,书画成为个人抒发情感的表现艺术。绘画材料开始大量使用纸张,丝织品的使用逐渐减少。早期绢的门幅不到60公分,到了南宋可达80至100公分,绢的材质不同,还影响到后期的保存效果。宋代四川的鹅溪绢是很好的材料,典故“胸有成竹”中的主人公文同在画竹时选用的材料就是此种优质绢作画。 然后,讲述了书画鉴定与丝绸的关系。传统书画鉴定体系有两个主要特征,时代特征和个人特征。如无款无题名需鉴别时代特征。辅助依据有签名、印章、质地等。像大都会博物馆的《溪岸图》是一幅很有故事的绘画,曾引起全球书画鉴定专家的争论。例如高居翰认为《溪岸图》是张大千的仿画。而有人借助科技手段从材质上论述《溪岸图》不是现代人的仿品。
最后,周刃研究员说到由于传统书画鉴定存在的局限性,期望我馆能够尝试从丝织品的鉴定研究上去作些探索,对古代书画鉴定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