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丝按】2020年6月19日起,2020丝绸之路周的配套特展之一的“众望同归: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开幕。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了一批丝绸之路相关的著名学者为“众望同归”特展提供咨询并写作了相关文章。我们将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及相关平台陆续刊登,第一篇由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提供。
从2015年开始,每年的丝绸之路主题展览,已是中国丝绸博物馆的重头戏,也是全国文博系统内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展览,5年来的5个展览中有3个都是由国家文物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
刚好是在一年之前,2019年5月4日,我和北京大学杭侃教授聊天时,杭侃提到:“其实可以策划一个李希霍芬眼中的丝绸之路,整个展览都用李希霍芬的原文,现在很多人谈丝绸之路,但并没有读过李希霍芬的原文。”于是,李希霍芬是最早进入我们2020年丝绸之路主题展览的选题的。之后,适逢中国丝绸博物馆举办“丝路岁月:大时代下的小故事”展览及配套相关活动之际,我在7月26日邀请了一些专家,特别是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的丝绸之路研究和展览策展专家在国丝参加“2020年丝绸之路主题展览”座谈会,秉承“讲好丝路故事,弘扬丝绸文化”的理念,向大家寻求展览主题的建议,并邀请国内外同行进行更广阔深入的合作。会上,荣新江建议从丝绸之路的前世讲起,刘进宝则对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之后的情况做了介绍。
最后,我们商定先从三个板块入手,一是丝绸之路的前世、李希霍芬的丝绸之路、以及丝绸之路走向UNESCO世界遗产,讲述丝绸之路从一个历史事实存在、然后被一位学者提出、最后成为人类共识的过程。我把展览名称定为:“众望同归”,其实就是一份丝绸之路的简单的学术史回顾。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了荣新江、杭侃、刘进宝、景峰等专家作为学术顾问,陆芳芳、罗帅、罗铁家作为策展团队成员,开始了我们为期一年的策展、筹展到布展的过程。
一、丝绸之路的前世框架
丝绸之路的前世是由荣新江提出来的,他的理由是:丝绸之路是在李希霍芬之前就已经存在,所以应该讲一下东西方交流通道的实际情况,特别是梳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当时路的了解和记载。
根据荣新江的梳理,我们逐渐了解了丝绸之路在正史中的记载,在个人行纪中的记载。再参考其它的《丝绸之路》著作,说实在的,手上的丝绸之路著作也很多,大部分内容丰富,叙事宏大,但并不适合来做展览的参考。最后我选中的是Jean Pierre Drege的《丝绸之路》展开,比较容易找到形象(图1)。
图1 Jean Pierre Drège《丝绸之路:东方和西方的交流传奇》
此书在国际上也较普及,图文并茂,他把历史上的交流路线以交流的主角来展开叙述,分成使节、僧侣、商人、传教士等,我参考这个方案,再按年代,以及可能的展品,把这一部分分成以下几个单元:
1、使节的路线
丝绸之路世界遗产有着一个较为正式的丝绸之路开始年代,即从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开始。而张骞就是汉武帝的使者,丝绸之路的开拓就是因为国家需要派出使节与周边国家及部落开展联络。不过,这里的使者也有不同的类型,他们走过的路线应该是比较官方的路线。除了张骞,历史上还有著名的苏武持节牧羊,昭君出塞和文姬归汉等和亲的故事。关于和亲,这次的展览中借到了吉林省博物院藏金人《文姬归汉图》和南京博物院所藏明人《胡笳十八拍》图,都是后人对汉代和亲故事的追想。此外,在敦煌悬泉置出土汉简中出现的大量地名和史实,也是对当时丝路使者路线的真实记载。
图2 吉林省博物院藏《文姬归汉图》局部
2、僧侣的路线
信仰给予信徒无穷的坚定力量,僧侣们走出了佛教东传中原的路线,主要年代是在汉晋南北朝到唐代,包括沙漠丝路也包括海上丝路。我们所用的资料一是历史文献中的僧侣,如法显、玄奘、义净的路线;二是敦煌文书中的路线,如《沙州图经》和《伊州图经》等关于瓜州-沙州-伊州-西州之间的驿站的记载;三是出土佛教文物连接起来的路线,一方面从犍陀罗-新疆-甘肃到中原,另一方面是从海上丝路连接到东南佛国。
图3 敦煌藏经洞所出行脚僧图
3、商人的路线
商业利益是导致人们铤而走险、远赴他乡的另一动力,商人也成为丝绸之路上货物互通的主要力量。在沙漠丝绸之路上,粟特人是主要的商人。荣新江对这一部分有着深入的研究,画出了北朝到唐代粟特商人从事贸易的基本路线。从实物来看,我们一方面采用了丝路沿途出土的胡人俑和牵驼砖等图像,更为重要的用了一系列的粟特人墓志或碑铭,从其埋葬地和昭武九姓姓氏出发,可以看出当时粟特人在丝绸之路沿途迁徙、经营、定居和生活的实际情况(图4)。而当时的海上贸易路线则多由阿拉伯人主导,我们引用的主要是阿拉伯商人苏莱曼《中国印度见闻录》(851年)的路线以及唐代中晚期杨良瑶出使黑衣大食(785年)的史实,他所走的路线应该与阿拉伯商人相同。
图4 安天王碑
4、传教士的路线
从13世纪开始,蒙古军队打通了欧亚大陆,东西方交流的通道出现了另一种景象,许多西方传教士或与此相关的西方人来到东方,早期包括柏朗嘉宾(1180-1252)和鲁布鲁克(约1220-1293年)直接去了蒙古,而最为著名的是马可波罗于1271年随其父叔携带教皇书信前往中国,之后再由海路返回意大利,此后还有鄂多立克和马黎诺里也是经海路来到中国或回到欧洲。入明之后最为重要的是利玛窦(1552-1610年),1582年来到中国,最后死于并葬于中国。他们的足迹,也是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线路。展览中展出的南京博物院藏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是最早的有中文注释的世界地图,极为珍贵。
图5 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
二、李希霍芬和他的丝绸之路
近代地理学和地质学的兴起,以及人类对探索自然和异地的兴趣,出现了以李希霍芬为代表的一批地理学家,并在全球视野下提出了丝绸之路的概念。他的丝绸之路的概念,逐渐为西方一批探险家在西域考察中所证实,也逐渐为中国学界所了解。这一部分也分成了几个单元:
1、全球探索的时代
随着传教士们对东方的介绍,西方社会对东方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并由此开始了系统的科学探索。19世纪出现了一批伟大的地理学家如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和卡尔·里特斯(Carl Ritters),同时也出现了一批伟大的发明,如电报,使得全球的通讯大大便捷,以致旅行公司可以在80天之内环游地球。探险家、考古学家都在世界各地进行探索和考古,人们对东方投下了众多的关注和期待。
图6 法文版《80天周游世界》封面
2、李希霍芬
李希霍芬是德国著名的地理和地质学家,一生出版了将近200部地质地理学著作,其中对中国的地质考察和研究是其重要的学术成果。1868-1872年间,李希霍芬在中国进行了七次地质考察,足迹遍布中国许多地方,他的研究成果对近代中国地质、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1877年,李希霍芬首次提出把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的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称作“丝绸之路”。展览将对李希霍芬这一段关于丝绸之路的描述,进行较为完整的中文翻译。
图7 李希霍芬的丝绸之路图
3、丝路上的西方探险家
自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后,许多西方探险家来到中国西部进行探险和考古。其中较早的就是他的学生斯文·赫定,他自1900年起多次进入中国西部考察,到1933-1935年率领西北科考团,1936年出版《丝绸之路》,这是第一部以丝绸之路为名的著作。此外还有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法国伯希和、德国的格伦威德尔和勒柯克、俄罗斯科兹洛夫和鄂登堡、日本大谷探险队等。
图8 斯文·赫定的《丝绸之路》英文版
4、丝路上的中国学者
西方探险家进入中国西部地区,唤醒了中国学者,使他们开始对这一地区进行考古、保护与研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由中瑞科学家为主组成的西北科考团。虽然斯文·赫定是科考团的团长之一,但参与其中的徐炳昶、黄文弼、袁复礼等学者成为了中国第一批丝绸之路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此外,随着敦煌艺术品和文书的发现,张大千、常书鸿、王重民等一批艺术家和学者的工作也得以开展,“丝绸之路”、“丝路”、“绸缎之路”的中文名也开始在学界和民众中传播。
三、成为世界遗产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从李希霍芬在1877年提出之后,渐渐成为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共识,特别是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关注的一个重点。所以,从全球文化遗产保护战略出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8年启动了十年文化项目,1990年开始了五次丝绸之路大型考察,并开始组织“丝绸之路”申遗,经过26年的努力,最终把“丝绸之路”的突出普遍价值呈现给了世界,使丝绸之路成为全人类共同的遗产。这一部分也分成几个单元:
1、丝绸之路的普及
1949年之后,中国领导人如刘少奇、周恩来、陈毅等在对外友好交往中频繁使用“丝绸之路”,在学术界较多使用“丝绸之路”一词的是研究新疆历史文物的学者如季羡林、夏鼐、朱杰勤等。在国外,日本大众特别喜好丝绸之路的概念。特别是1979-1981年,日本广播协会(NHK)与中国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了大型电视纪录片《丝绸之路》,喜多郎为之创作了背景音乐《丝绸之路》。还有平山郁夫先生,沿丝绸之路进行旅行、写生和创作,推动了丝绸之路概念在全世界的普及。
图9 平山郁夫的丝路写生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五次考察
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对话之路:丝绸之路整体性研究”项目,1990-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了五次国际性考察,考察内容包括西安到喀什的沙漠丝绸之路、威尼斯到日本的海上丝绸之路、中亚草原丝绸之路、蒙古游牧丝绸之路,以及尼泊尔的佛教丝绸之路。这是国际层面对丝绸之路前所未有的考察,这也是丝绸之路史无前例的宣传与传播。
图10 UNESCO海上丝绸之路考察
3、丝绸之路成为世界遗产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层面,五次考察为丝绸之路申遗提供了极佳的舆论准备。但真正开始申遗,还有大量的理论要梳理和突出,大量的实践问题要解决。文化线路申遗与跨境系列申遗等为丝绸之路申遗提供了新思路,概念研究和主题研究也为丝绸之路提供了总体的框架设计和具体的申报步骤,接着才是具体的大量申报工作和协调,最后在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产。
为了筹备这个展览,我们不只是邀请了学术顾问和策展顾问,组建了策展团队成员,特别重要的是又拜访和邀请了一系列大牌专家为我们写作专题文章,提供资讯和学术的支持,这些文章将会逐步刊登出来并结集出版。同时,我们也联系了全国20多家博物馆和学术机构借展、复制或提供相关资料,在正式展览和展览图录中说明。在此,我代表中国丝绸博物馆及项目执行方向各位专家和各个机构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