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经纶讲堂 | 马晓玲:从考古发现看北周柱国大将军李贤和他的丝路珍宝
2019-09-16

图1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马晓玲主讲“从考古发现看北周柱国大将军李贤和他的丝路珍宝”


引言

7月20日,中国丝绸博物馆“经纶讲堂”邀请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马晓玲为大家介绍北周年间的“原州刺史李贤墓”。 

主讲人以“从考古发现看北周柱国大将军李贤和他的丝路珍宝”为题,对应本次“丝路岁月——大时代下的小人物”特展中“原州刺史”的单元,介绍这位一生戎马的传奇人物。 

宁夏南部是西魏“关陇集团”及其以后北周的重要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陆续发现了北周上层集团人物宇文猛(565年)、李贤(569年)和田弘(575年)的墓葬。李贤作为北周时期的一位柱国大将军,曾经长期控制着敦煌一线丝绸之路要塞的大权,在他的墓中发现了来自中亚、西亚、甚至遥远欧洲大陆的奢侈品,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中西文化交流、民族关系都有重要的价值。


一、固原概述

固原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地处黄河中上游,东南西三面被甘肃省包围。自古以来,固原就是一个多民族的交通、军事必经之处。《诗经・小雅·六月》是记述和赞美“尹吉甫”奉周宣王命北伐少数民族“猃狁”获胜的诗歌,其中提到:“薄伐猃狁,至于大原”,学者一般认为大原就是宁夏南部的固原以及东部的甘肃庆阳、平凉一带。春秋时期,固原活跃着义渠、乌氏等少数民族。至秦穆公时,《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西汉初年,武帝析北地郡西北另置安定郡,郡治高平。北魏太延二年置高平镇,正光五年(524年)改为原州。汉唐时期先后被称作高平、原州。丝绸之路开通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大量涌入,成为西北地区的军事和交通重镇。元代置开成路、府、州,封忙哥喇为安西王,安西王有两个行宫,一个在西安,另一个就在固原。明朝弘治年间在北部边境沿长城防线陆续设立的九个军事重镇,是同蒙古残余势力防御作战的重要战线。固原镇,是著名的九边重镇之一。

图2 固原地图

 

二、李贤墓考古发现

(一)墓葬形制

在固原南郊,有一处平坦开阔的塬地,其西南侧背靠白马山,东南有清水河支流流过。在唐代墓志铭里称此地为“百达塬”,说明自古就是一块理想的葬地。

1983年发现李贤墓,墓葬坐北朝南,采用了长斜坡墓道多天井洞室墓,由墓道、天井、过洞、甬道、墓室组成。从长约42米、宽约1.5米的斜坡墓道开始,依次打通三个天井过洞,启开甬道封门砖,进入地下14米的方形土洞墓室,墓室南北长3.85米、东西宽4米。

墓葬早年曾被盗掘,发掘时从后甬道清出“大周柱国将军河西公墓铭”和“魏故李氏郡君之铭”墓志石两合,证明墓主人是西魏、北周时期原州刺史李贤及其妻长城郡君吴辉,合葬于北周天和四年(569)。志铭记述了墓主人李贤十世祖、祖父以及本人生平的主要事迹。另外一合为女性墓主人吴辉墓志,吴氏亡故后二次迁葬于此。在墓室西北角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发现“鎏金银壶”和“玻璃碗”。

图3 固原南郊塬地

图4 李贤墓、宇文泰墓、田弘墓及史氏家族墓位置图

 

(二)墓葬文物

1.彩绘陶俑

李贤墓出有陶器、金银器、铜铁器、玉器、玻璃器、各色料珠等随葬品。以彩绘陶俑为大宗,从甬道和墓室清理出半模制彩绘陶俑二百余件,其中有镇墓兽、镇墓武士、具装甲骑俑、骑马女官俑、吹奏骑俑、骑马俑、笼冠俑、文吏俑、武官俑、风帽俑、胡俑、女侍俑,反映了庞大的出行仪仗阵容。还出土陶家畜及陶灶、井等模型,从陶俑风格看,表现了关中地区北魏俑群的特点。根据北朝陶俑的分类,一般包括四组内容:镇墓兽俑、出行仪仗、侍仆舞乐、屋厨用具等。李贤墓基本具备。

图5 李贤墓俑阵

 

2.鎏金银壶

李贤墓出土了许多中亚、西亚传入的舶来品。墓葬中一个鎏金银壶,相当引人注目。沿袭着萨珊王朝金银器的装饰风格。虽然属于萨珊金属器系统,但是这种高圈足,带有流线型把手的容器是典型的希腊、罗马风格的制品。一般认为其制作地点在中亚的巴克特里亚地区,是希腊化对巴克特里亚地区影响的产物。壶柄上端所铸高鼻深目、头戴贴发软冠的胡人形象有学者认为与萨珊波斯人形象不同,属于中亚巴克特里亚人。

在壶腹上捶揲有三组六人的图像,被认为描绘了《荷马史诗》中著名的“帕里斯裁判”的故事:B组人物中女子为爱神阿芙罗狄蒂(Aphrodite),她面前站着的青年男子是拿着金苹果的帕里斯;C组表现了帕里斯劫持美女海伦时的情景;A组可能是海伦回到了丈夫墨涅拉俄斯(Menelaus)身边的场景。

图6 鎏金银壶


 

A组                      B组                         C组

图7 壶腹上《荷马史诗》的帕里斯裁判故事

 

3.凸钉装饰玻璃碗

李贤墓发现的凸钉装饰玻璃碗,属于钙钠玻璃,是典型的萨珊王朝制品。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伊朗高原吉兰省古墓中,出土了大量此类碗及残片。日本冲之岛祭祀遗址、京都上贺茂神社遗址也有玻璃器残片出土。奈良时代的皇家寺院东大寺,至今还保存着萨珊王朝玻璃器,一般认为是唐朝政府的赠与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而来。李贤墓的玻璃碗有明确的纪年,对于判断此类玻璃制品的年代具有标尺作用。

图8 凸钉装饰玻璃碗

 

4.铁刀

李贤生前的银装铁刀,现存长度为86厘米,因刀柄处有残损,故推测原本长度接近1米,这是目前所见北朝墓中唯一保存完整的铁刀。该刀造型与南北朝以前中原流行的“环首长刀璏式佩剑法”不同。刀鞘一侧有上下两个纵装附耳,耳上有凸钉。先固定刀带,然后将两根短刀带挂在腰带上,这种悬刀方式最早见于公元5世纪的土耳其,然后向西通过萨珊王朝传播到欧洲,向东传到中国、日本。在南北朝以前,中原地区流行的是璏式佩剑法。剑璏材料有木质,骨质,金属质或者玉质,固定在鞘的外侧,上有长方形穿孔,用于贯穿腰带。李贤墓出土长刀,为简单的环首,与文献记载中形式繁多的仪刀不同,推测来自于中亚或西亚。

图9 李贤的佩刀

图10 中原的璏式佩剑法

 

5.金戒指

李贤夫人吴辉棺中出土宝石金戒指,戒面上雕一裸体人物手执弧形花环。美国富兰克林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萨珊银碗中间,有一舞动花环的裸体女神,与此戒指表面的人物相似,推测来自同一母题。类似的母题来自萨珊地区,显示出这枚金戒指是从中亚或萨珊地区传入的舶来品。

图11 李贤夫人吴辉墓出土的蓝宝石金戒指

 

6.墓室壁画

李贤墓因为被盗与进水的关系,壁画保存状况并不好,原先墓葬各建筑单元应该都绘有壁画,这是在固原南塬发现的北朝隋唐大型大型墓葬的共同点。长安地区的墓葬在绘制壁画时一般时会先做地仗层,再刷上白灰面,然后在上面绘制壁画。但是固原地区的墓葬大多只是将壁面拍平,然后刷白灰面,再在其上绘制壁画,所以往往容易脱落。

李贤墓是带有三个天井的长斜坡墓道单室土洞墓,墓道壁画内容主要以身穿大口袴褶服、手拄或肩扛环首仪刀的侍卫为主。北魏仪卫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是门吏拄刀侍立左右,李贤墓道仪卫所沿袭的是北魏旧制。三个过洞口上方均绘门楼。第一过洞绘双层门楼、第二、三过洞绘单层门楼,均有斗拱。墓室绘有执团扇侍从及伎乐壁画。北朝晚期墓葬壁画的发现,有助于了解隋唐墓葬壁画的渊源。李贤墓墓道绘仪卫图、过洞口上方绘门楼、墓室内以侍女和伎乐为主的布局,都为隋唐所承袭。

560年,周明帝临终时说:“丧事所需,务从俭约,敛以时服,勿使有金玉之饰。若以礼不可阙,皆令用瓦……葬日,选择不毛之地,因地势为坟,勿封勿树。且厚葬伤生,圣人所诫……”周武帝也在去世前下达了主张薄葬的诏令:“丧事资用,须使俭而合礼,墓而不坟,自古通典。”可以看出北周皇帝提倡“薄葬”观念。

图12 墓道仪卫图之一

图13 墓道仪卫图之二

图14 墓道仪卫图之三

图15 墓室中手执团扇的侍从图

图16 墓室中手执团扇的侍从图局部

图17 墓室伎乐图

 

三、李贤其人及族属

李贤,字贤和,原州高平人,地位显赫,战功卓著,是北周时期重要的政治人物,在《北史》《周书》《隋书》中均有传记。

《周书·李贤传》记:“字贤和,其先陇西成纪人也”;《北史·李贤传》记:“自云陇西成纪人也,汉骑都尉陵之后。陵没于匈奴,子孙因居北狄。后随魏南迁,后归湃、陇。”

李贤的墓志铭记述其人“本姓李,汉将陵之后也。十世祖俟地归……监知魏圣帝齐圣广渊,奄有天下,乃率诸国定扶戴之议,凿石开路,南越阴山,竭手爪之功,成股肱之住,建国拥拔,因以为氏。”

有关李贤的族史,以上《周书》、《北史》和墓志里都说他是汉将李陵的后代。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李贤十世祖名“俟地归”,在史书中,有相似名字的鲜卑人,例如《隋书・宇文述传》:“代郡武川人也。本姓破野头,役属鲜卑俟豆归,后从其主为宇文氏”;《周书・文帝纪》:“九世至侯豆归,为慕容晃所灭,其子陵仕燕。” 

南北朝时,冒姓攀附名门之后的鲜卑人屡见不鲜。因汉将李陵投降匈奴后,有妻子留于匈奴,所以攀附者甚众。《宋书·索虏传》:“索头虏姓讬跋氏,其先汉将李陵之后也,陵降匈奴,有数百千种,各立名号,索头亦其一也。”《南齐书·魏虏传》:“魏虏,匈奴种也。姓托跋氏。……初,匈奴女名托跋,妻李陵,胡俗以母为姓,故虏为李陵之后”。可知李贤远祖为鲜卑人,与李陵无关。

李贤自幼懂得忠君孝友之道,十四岁丧父后,便担起抚养弟妹的责任。相传,他曾在出游时遇见一位白发老人,对他说:“我已八十岁了,相过许多人,没有像你这样的。你将来必定为台阁或者牧守,望努力加勉。”

魏正光五年(524)年,高平镇敕勒酋长“胡琛”和部将鲜卑人“万俟丑奴”自称“高平王”,占据原州城,并于528年称帝。当时波斯国欲敬献狮子予北魏统治者,沿丝路经高平时,遭万俟丑奴将狮子扣留,李贤多次前往镇压有功,后随宇文泰四处征战,深得器重,晋升抚军大将军、都督等职。

北魏分裂以后,李贤仍镇守原州。西魏大统二年(536年),李贤平定了原州人西魏叛军首领“豆卢狼”的叛乱,进而升任原州刺史,执掌军政大权。原州在李贤的经营下,逐渐成为宇文氏家族扶持西魏建立北周的根据地。

李贤的弟弟李远也非常有名,李远的儿子名李植。李远父子在宇文泰的侄子宇文护同皇子争夺皇权政争过程中被卷入其中,李远和他几个儿子不幸被逼死,李贤也受到牵连被免职,但是他很快又恢复了职位,任瓜州刺史,说明李氏家族在北周王朝的势力与影响力。

北周天和四年(569年)三月,李贤病逝于长安,终年66岁,皇帝亲临吊唁,并追赠官职。李贤的夫人吴辉,早于丈夫二十余年去世,葬于别处,李贤死后灵柩运回固原,与其妻合葬于固原西郊乡深沟村。墓志记载:“别开埏茔,是日迁伉俪于蒿里,合双魂而同穴”。

 

四、李贤及诸子官爵

李贤及诸子官爵在正史和墓志铭里都有记载,内容可以互相补充。

1.李贤官爵

李贤的官职史书记载为:“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原、泾、秦、河、渭、夏、陇、成、豳、灵十州诸军事、原州刺史”之职,进爵“河西桓公”。《周书》记载为“西河郡公”;《北史》记载为“西河郡公”、“上封县公”;《李贤墓志》记载为“河西公”。在他夫人吴辉的墓志铭里也提到别的地方没有记载到的李贤官职,比如“镇北将军”“征虏将军”“大都督”“散骑常侍”等。

2.李贤诸子官爵

据《李志》记载,李贤有“次子湮(《吴志》记为“次子孝湮”)、次子纶、次子孝忠、次子孝礼、次子孝依、次子孝良、次子抱南。”根据李贤和其妻吴辉的墓志铭共记载有12个,有可能李贤的妻子不只一位。或年纪尚幼,未录于史书。

李贤世子名端,《李志》记载:“世子端,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都督、甘州刺史、怀惠公。”《吴志》记:“东宫洗马。”

次子名吉,《李志》记载:“次子吉,平东将军、右银青光禄、大都督。”《周书》与《北史》皆云“端帝吉,仪同三司”,但《吴志》里没有李吉的名字。

次子名隆,《李志》记载:“次子隆,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都督、适乐侯。”《吴志》记:“次子永隆。”

李吉的弟弟李崇、李轨、李珣,《周书》记:“吉弟崇,位至太府中大夫、上柱国、广宗郡公。”《北史》记:“珣弟崇,字永隆。”“周元举,以父贤勋,封回乐县侯。”

李轨,《李志》记:“次子轨,帅都督,升迁伯。”《吴志》记:“次子孝轨”。《北史》记:“吉弟孝轨”。

李珣,《李志》记:“次子询,都督,左侍上士。”《周书》记:“孝轨弟询。”《吴志》记:“次子孝轨”。《北史》误为李崇之兄。

李贤还有无职位、官爵之子七人,正史缺载。 

图18 李贤墓志铭之一

图19 李贤墓志铭之二

图20 周书记载的李贤

图21 北史记载的李贤

 

五、李贤妻吴辉

吴辉,在《周书》和《北史》里都没有详细的记载,只提到她姓吴。《吴志》里记载:“高平人,……其先渤海徒焉。”说明吴辉是高平人。

李贤随宇文泰征战,多次西巡原州,史书记载宇文泰在李贤家中“欢宴终日”,关系亲近。宇文泰把自己的两个孩子托给李贤夫妇抚养,因为他们幼年时,有“不利于在宫中生活”的迷信说法,因此被寄养在李贤家中六年。这两位皇子,其中一位是高祖周武帝“宇文邕”,另一位是北周齐王“宇文宪”。

根据《李志》记载,周武帝宇文邕赴原州时曾说:“太祖以皇帝春秋实富,齐国公年在幼冲,令公挟辅,义高师尚”。这段话的大意是:“我很小的时候,曾在这里生活过。抚养的过程全仰赖原州人李贤。他是功勋与德范兼着的人,不但细心照料我们的生活,而且在学业方面给予全程辅导。”表达了对李氏家族的感激之情。李贤夫妇抚养皇子有功,宇文泰赐姓吴辉宇文氏,并收为侄女,死后追封为“长城郡君”。

关于此事,史书亦多记载。

《周书》记载:“高祖及齐王宪之在襁褓也,以避忌,不利居宫中,太祖令于贤家处之,六载乃还宫。因赐贤妻吴姓宇文氏,养为侄女,赐予甚厚。”

《魏书·地形志》记载,长城郡属原州,吴辉可能是最早被赠与“长城郡君”,此后数十年(保定二年,公元562年),朝廷才下诏:“柱国以下,帅都督以上,母、妻授太夫人、夫人、郡君、县君各有异”,以示恩宠。

《吴志》记载:“朝廷以夫门功显,夫人行修,追赠长城郡君。”“大统十三年季岁次丁卯九月乙未朔廿六日庚申薨于州治。”《吴志》里未记载赐姓及养为侄女,说明这一重大荣誉发生在吴辉死后,宇文泰生前。吴辉早年被封赠,可见李氏家族与宇文泰家族的关系与其在关陇集团的地位。

图22 吴辉墓志铭之一

图23 吴辉墓志铭之二

 

六、固原地区北朝隋唐墓葬与丝绸之路

除了李贤墓,固原地区还发现了“固原东郊漆棺画墓”“北周田弘墓”“入华粟特人史氏家族墓”及其他中小型墓葬,都是了解原州地区与丝绸之路的重要考古资料。

图24 固原东郊漆棺画墓

 

1、北魏固原东郊漆棺画墓

固原东郊漆棺画墓”,为一座带斜坡墓道的单砖室墓,由封土、墓道、甬道、墓室四部分组成,墓主夫妇合葬,坐东朝西。

图25 漆棺画墓挖掘现场

图26 墓室剖面图

 

根据墓里的砖铭显示,墓主为北魏使持节、镇西将军、高平镇督大将“冯始公”,是一位鲜卑贵族。冯始公下葬于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七月中旬,他过世后,他的兄弟六人,用了大约一个月的时间,烧造了二万五千枚砖用做墓葬,因此墓砖上另记录有关制砖、用工、数量、修墓工期等内容。

墓葬中放置两具木棺,东侧男主人棺墓保存较佳,漆棺上有装饰性图案和孝子故事连环画、神仙怪异、主人宴饮、天河、孝子故事等彩绘,并出土波斯银币、透雕铜棺饰等遗物。

图27墓砖示意图

图28墓砖示意图 

“漆棺画墓”的彩绘内容具有中原和北魏鲜卑人的风格。棺盖正中顶端至尾端,绘着波状的金色长河,长河上方左右有两座悬垂帷幔的房屋,左屋内坐一中年男子,另有二女侍分站两侧,左侧墨书榜题“东王父”;右屋内坐一中年女子,屋外也各立一侍,皆着鲜卑人服饰。东王父、西王母原本是神话中的人物,北魏以来已走向民间,这男女画像是墓主人的象征。

图29 棺盖上的金色长河

图30 棺盖顶端的东王父、西王母图

 

棺前档的漆画是墓主人生前的饮宴图。左右侧档的漆画依内容可分为上中下三栏:上栏是孝子故事连环画。中栏是联珠龟背甲纹和直棂窗套绘人物、动物的装饰性图案,下栏是鲜卑族武士狩猎图。

漆棺画的人物及图案明显地表现出波斯文化与鲜卑文化、中原文化相融合的特点。学者研究认为:画像中的墓主人举杯和持扇的动作,与乌兹别克斯坦南部铁尔梅市西北的巴拉雷克遗址所出囐哒贵族宴饮图壁画上的人物非常相似。

图31 棺前档的饮宴图

图32 宴饮图细部之一

图33 宴饮图细部之二 

棺木左右侧档上栏的漆画依内容可分为上中下三栏:上栏是“孝子故事连环画”,人物故事顺序自棺前向棺后,每幅画栏高约八厘米,每个故事有榜题,故事人物着鲜卑服装(帽子、夹领小袖衣)。孝子故事连环画,现存八幅舜的故事。冯始公下葬的年代正是冯太后推行孝悌思想之时,漆棺彩绘着中国传统孝悌故事,学者推测制作者应为汉人工匠,是对《孝经》鲜卑化的图解。 

中栏是“联珠龟背甲纹”、“直棂窗套绘人物”和“动物的装饰性图案”。下栏是鲜卑族“武士狩猎图”,人物呈骑马回首射箭的姿势。是波斯文化狩猎图的流行题材。

图34 左右侧档的漆画依内容可分为上中下三栏

图35 孝子图之一

图36 孝子图之二  

漆棺画上的“联珠纹”,在敦煌和北魏太和十一年题记的刺绣花边上也能看到这样的图像。

图37 漆棺画上的联珠纹之一

图38 漆棺画上的联珠纹之二

图39 上半为敦煌有北魏太和十一年题记刺绣花边,下半为敦煌莫高窟北魏259窟联珠忍冬纹

 

2.北周田弘墓

图40 斜坡墓道多天井洞室墓

图41 由主室、后室、侧室组成的墓室结构

 

田弘,任原州刺史。墓葬的形制与李贤相同,属于斜坡墓道多天井洞室墓,夫妇合葬。田弘墓由主室、后室、侧室组成,这种墓室结构在固原地区发掘的北周墓中,是第一次发现。田宏墓主室北壁与西壁绘有“侍卫图”,有成组人物或群体人物,颜色以红、黑为主,色彩鲜艳,与李贤墓壁画中单幅人物相比,应为两类不同的工匠集团。

图42 主室北壁与西壁侍卫图

图43 壁画以成组或群体人物呈现,颜色以红、黑为主

图44 田弘墓出土的萨珊银币 

田弘墓出土了5枚金币,分别来自A.S.I.等3个制造局,流入中国的时间距离其被制造的时间已有25至50年之久,有3枚金币表面分别有2到4个不等的穿孔,表明金币流入中国后,其原有的货币功能有某种程度的转变,可能是防止丢失而钻孔或作为装饰品。田弘墓也是目前出土最多东罗马金币的墓葬。 

大同、呼和浩特、固原、敦煌一线发现了一系列北魏、北周时期的中亚、西亚遗物,有外国金银币、鎏金银盘、联珠织物等,研究者将以上发现地点连结在一起,就会发现有一条从山西大同出发,沿着内蒙古边缘地带,到达固原、敦煌的道路。

图45 从大同到敦煌的北朝丝绸之路

图46北朝时期大同至敦煌一线交通示意图

 

3.粟特人史氏家族墓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许多粟特人从中亚来到中国,“昭武九姓”是唐代对粟特人的称呼,包含曹、安、史、康、石、罗、白、米、何等姓。粟特人原生活在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属于结构松散的城邦制国家,长年受到波斯、贵霜王朝控制,因为战乱,使得粟特人大多经商以避祸,他们沿丝路东行,在吐鲁番、敦煌、原州建立据点,最后到达长安。

自1982年至1995年,在固原西南5公里,李贤墓附近的羊坊村、小马庄村、王涝坝村发掘出隋唐粟特人史氏家族墓地,6座墓都出土了墓志,可知墓主身分分别为隋大业五年(609年)史射勿墓、唐显庆元年(656年)史索岩夫妇墓、唐显庆三年(658年)史道洛夫妇墓、唐干封元年(666年)史铁棒墓、唐总章二年(669年)史诃耽夫妇墓、唐仪凤三年(678年)史道德墓。史氏家族墓6座墓葬均坐北朝南,每座墓葬之间距离数百米不等,从东向西呈一字形排列,采用了长斜坡墓道多天井洞室墓。

图47 墓葬剖片图

图48 史道洛墓封土下殉狗(第5天井)

史氏家族墓葬的墓室分为“砖室墓”和“土洞墓”两类,因其家族成员在隋唐两朝任官,尤以“史诃耽”官至三品,墓葬的形制更为考究,采用了砖室墓、石门与石棺床。其他5座均为土洞墓室。

“长斜坡墓道”与“多天井洞室墓”是关中地区大型墓葬的形制,沿袭了北周关中地区的斜坡墓道天井洞室墓,尤其是在靠近甬道的天井东、西两壁开壁龛的做法,在初唐成为长斜坡墓道多天井墓的常制。原州是西魏、北周统治者的根据地,北周、隋唐时期,由于距离都城长安较近,因此在墓葬建制上有较多雷同。史氏家族墓皆出土了外国金银币。

图49 史射勿墓萨珊银币

图50 史索岩墓金币

图51 史索岩墓金币

图52 史索岩墓金币 

“史道德墓”出土时,墓主面部上的金覆面还有织物痕迹,头戴金冠饰。冠饰护额上的“月牙托太阳的装饰”与中亚“托克—卡拉”琐罗亚斯德教纳骨瓮上所绘的哀悼图中,门上的“仰月托太阳”形象类似,显示墓主的拜火教信仰。

图53 史道德墓金冠饰护额上的仰月托太阳图 

“史射勿墓”第一过洞口上方绘有门楼图,墓道、天井绘有武士、侍从壁画10幅。与李贤墓内容布局相似,是沿袭北周墓葬壁画传统的作品。墓室里绘制“仕女图”,画面人物身着红白相间条纹裙、头梳高髻,可以在长安地区初唐壁画墓里看到同样的风格。

图54 史射勿墓墓道、天井绘有武士、侍从壁画10幅

图55 史射勿墓壁画

图56 史射勿墓壁画细部

图57 史射勿墓第一过洞口上方的门楼图

图58 史射勿墓第二过洞口上的唐草纹图

图59 史射勿墓墓室西壁侍女图,是隋代壁画墓的重要发现 

图60 史射勿墓墓室西壁侍女图 

史氏家族除了“史诃耽”在直中书省任译语人,官职较高之外,其他粟特人大多是中下级武职官员,粟特人既善于经商、又善战,所任官职也是他们擅长之事。

图61 史氏家族成员官职统计表

 

史氏家族婚姻以族内通婚为主,间与汉族通婚。史索岩、史道德一脉根据墓志铭记载,他们是“建康飞桥人”(今甘肃高台县境内),北魏时已从凉州迁徙至平高。史索岩妻“安娘”墓志称其为“安息王之苗裔”。史射勿墓志则表示自己的祖先出自西国(史国)。史诃耽的前妻是粟特人康氏,后妻为汉人张氏。史索岩妻安娘也是粟特民族。

吐鲁番地区发现的康氏粟特人家族墓,与固原史氏家族墓时代相当,墓砖上的墓志铭显示,他们“出自中华”,康氏家族与吐鲁番当地的居民一样信奉佛教。在婚姻关系上,既与粟特人通婚,也有和当地的其他少数民族通婚的情况。

图62 史射勿世系表

  

4.  其他小型墓葬

在2003年至2004年,固原南塬东北部发掘出了一批北朝隋唐中小型墓葬,墓地东北方不远的九龙山台地上也出土了一批隋唐墓葬,这些墓葬规模较小,没有墓志,提供了中小型北朝隋唐墓葬的研究材料。

图63 九龙山M33,小型单室土洞墓,全长8.2米,夫妻合葬墓 

固原南塬至九龙山台地的40多座墓地,共有48具人骨(男25,女23),其中分属于6座墓的10具人骨,经人骨鉴定,显示出“高加索人种”的特征,也是粟特人。有8具夫妇合葬墓,年龄相近,种族相同,显示出当时来到固原的粟特人除了有一定的规模,也维持着族内通婚的习惯。其中,九龙山的一座墓葬中,出土了东罗马金币,墓主人的头上戴有日月图案的金冠饰,和史道德墓的金冠饰雷同,固原博物馆现也藏有一件隋唐时期的金冠饰。

图64 男性墓主人头戴琐罗亚斯德教日月图案金冠饰

图65 九龙山M33金冠饰与下颌托

图66 固原博物馆收藏金冠饰与下颌托

 

结语

自80年代李贤墓被发现后,墓葬里出土的与丝绸之路相关的重要遗物日渐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之后史氏粟特人家族墓地、田弘墓等一批重要墓葬又被陆续发现。这些经过科学发掘的墓葬证实了原州是北朝隋唐时期丝路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对遥远而漫长的“丝绸之路”以及其间发生的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的历史有了更丰富的认识。

(文稿整理:徐佳莹)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