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经纶讲堂丨孙机、扬之水助力“2019国丝汉服节”
2019-04-30
4月27日—28日,中国丝绸博物馆举办“2019国丝汉服节”。本次活动中,国丝馆特邀业界专家孙机、扬之水,与馆长赵丰共同向公众推出三场明代服饰专题讲座。
4月27日下午,孙机先生和扬之水先生齐聚中国丝绸博物馆,共同助力汉服盛事“2019国丝汉服节”。二位专家与馆长赵丰先生在银瀚厅为公众带来了三场专题学术讲座《明代在服装史上的继承和创新》《明代丝织品种和设计》《“更衣记”中的奢华之色》。讲座由国丝馆党总支副书记、技术部主任周暘女士主持,云集于此的听众大多身着各式传统服饰,主要为汉服爱好者、文博界同行、高校师生、服饰文化研究者,此外还有许多媒体记者来到了现场。

《明代在服装史上的继承和创新》
90岁高龄的孙机先生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美术史专家、物质文化史专家、文物考古学家、古籍整理专家,著有《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中国古舆服论丛》《仰观集——古文物的欣赏与鉴别(修订本)》《从历史中醒来:孙机谈中国古文物》等。孙先生师从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历史文化方面可谓博古通今,至今仍身体力行活跃于以服饰为主的物质文化史研究前沿。
因“国丝汉服节”之缘由,孙先生再次受邀来到了国丝馆。讲座中,孙先生梳理了明代男子的冕、冠、弁、幞头、头巾的特征与构造,以及它们在前代的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明代的官员常服袍与腰带之上的装饰、女子礼服与搭配的装饰等,也与前代既有传承又有变化。在讲座中,主讲人也一一道来,大多是一些比较有趣的细节。
总而言之,明代的服装既有对前代的继承,又有很多的变化,这些变化有一些是很合理的,有一些是要理顺理清的。明代的衣服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服装最后的一个定格的服装了,比如,现在京剧所用的多数服装都是按照明制来的。所以也可以说,明代是把中国的传统服饰定格成了一个古典的时代。
《明代丝织品种和设计》
国丝馆馆长赵丰先生带来的讲座题为《明代丝织品种和设计》,讲座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明代的丝绸记载和遗存、明代的丝绸品种类别、明代的丝绸图案设计。在考证、研究明代服饰时一般参考正史,比如说大量的明实录、明会典,值得一提的是,韩国保留下来的明代的史料中,对服饰有更加详细的记载。实物对研究来说是最为直接最可靠的材料,明代的丝织品出品量非常大,迄今为止,已经公开的出土有丝绸服装的明代墓葬约50余座。涉及地域广泛,数量最多的地点集中在太湖流域地区。但受到良好修复、保护的却并不多。关于明代丝织品研究,有两本值得推荐的书:范金民的《江南丝绸史研究》和徐铮的《丝绸经面研究》。
在讲座中,主讲人还详细介绍了明代的丝织品种、织造工艺、刺绣艺术等内容。明代的图案较为人所熟知,例如明代的袍服上的龙、蟒、斗牛、飞鱼,生活中常见的吉祥纹样四合如意云、玉兔、花卉等,还有吉祥文字等。
《“更衣记”中的奢华之色》
扬之水老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文学作者、编辑。扬之水为笔名,出自《诗经·国风·郑风》:“扬之水,不流束楚。终鲜兄弟,维予与女。”1996年,扬之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开始深入研究文物考古,用考古学的成果来研究文学作品,对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名物或物象有精彩的阐释,主要致力于先秦文学与古代名物研究。她的代表作品有《脂麻通鉴》《终朝采绿》《诗经名物新证》《诗经别裁》《先秦诗文史》等。
在讲座中扬之水老师讲述了明代女子所用的首饰的故事,它们基本以金银为主。明代是服饰史最后的发展阶段,明代也是金银首饰发展的最后的高峰。明代金银首饰显示出与前代的最大的变化,是以类型和样式的增多而在名称上有了细致的区别,大大小小的簪钗,均依插戴位置的不同,或因纹饰、式样乃至长短之异而各有名称。主讲人引经据典,详细地列举了明代这类头饰的名称、形制与插戴方法。
金银首饰之所以华美,主要是因为在珍贵原料上所加诸的高超的工艺。第一是镶宝,明代爱宝石的风气成风,跟郑和下西洋有关系,因为带回来很多斯里兰卡的宝石,后期还从云南进来很多宝石。第二是累丝,跟镶宝经常会配合起来。第三是打制,该法从宋代起就非常流行。第四为攒聚。主讲人用大量的首饰图片来讲述了金银首饰上的工艺和其背后的故事。

国丝汉服节从第一届开始就已经有一个初心:做不一样的汉服节。汉服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传统文化,国丝馆作为服饰类的博物馆,如何在汉服的传承过程中,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关键就在于要以学术为引领。三场专题性的学术讲座,为“明之华章”点亮了学术的标签。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