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丝路之夜丨“海丝之夜”在国丝馆举办
2019-07-28
“丝路岁月:大时代下的小故事”主题展览于6月21日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开幕。
7月27日晚,配套展览特别策划的“海丝之夜”在时装馆银瀚厅拉开帷幕。活动由浙江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浙江省文化艺术交流促进会指导,中国丝绸博物馆主办,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杭州市城市品牌促进会协办,并得到了杭州承香堂、杭州晓风书屋、西湖琴社的支持。
跟随国丝馆讲解员的精彩导览,来宾们在时装馆临展厅参观了“丝路岁月:大时代下的小故事”展览。展览中展示的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黄昇墓和南海一号沉船中出土的各类文物让大家对那个交流合作、开放包容的“大时代”下,海上通道的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有了直观的了解。
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在秦汉时期便已存在,已知有关中外海路交流的最早史载来自《汉书·地理志》,当时中国就与南海诸国接触,而有遗迹实物出土表明中外交流可能更早于汉代。唐代,中国东南沿海有一条叫作"广州通海夷道"的海上航路,这便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荣新江首先带来了讲座《唐朝的“郑和 ”——杨良瑶》。
上世纪八十年代,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出土了一块唐代杨良瑶的神道碑,记载了中国古代最早下西洋的外交使节杨良瑶的生平历史。荣新江教授通过解读碑上珍贵的文字记录,与观众们分享了杨良瑶下西洋港口与船舶的选用、经行路线与沿途风貌、文化贸易往来及相关文物等实证。


“南海一号”考古队领队孙键带来了题为《古代海上生活——以“南海一号”为例》的讲座,梳理了中国古代航海的历史脉络,并着重解读了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遗迹——南海一号沉船。
船内出水文物种类非常丰富,主要有瓷器、铁器、铜器、金器、银器、朱砂水银、各种动植物残骸等,也有不少贵金属饰品、生活及宗教用品,从遗迹微痕分析也测得丝绸的遗存。船上人员有船长和船员,也有搭乘来往海丝沿途各国的旅客。船內甚至还有利用鱼骨制作的工艺品……图文并茂的讲座,让观众们逐渐走进南海船员们的日常,了解他们的物质追求与精神寄托,感受海上旅途的艰辛和生活中的片刻乐趣。


除了广为人知的"海上陶瓷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海上香料之路"。承香堂国艺馆馆长管微微带来的香道表演从另一个角度为观众们诠释了海丝之路的香文化。伴着承香堂堂主卢伟业的解说,大家通过品香、识香了解香道,体悟香之美。
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至鼎盛时期,海上丝路范围扩大。1975年10月,福州北部浮仓山的黄昇墓葬出土了大量随葬品,尤其是精美绝伦且数量繁多的丝绸衣物,揭开了南宋贵族女性奢华生活的一角。据出土墓志铭记载,黄昇的父亲黄朴曾任泉州知州兼提举市舶司等职,即在泉州地方政府主管并兼掌对外贸易通商大权。黄昇16岁嫁给赵匡胤第十一世孙赵与骏,丈夫的祖父为赵匡胤第九世孙赵师恕,算得上是赵氏宗室贵妇。

“宋故黄氏墓铭”石碑拓片

福建博物院院长吴志跃在讲座《一座宋代丝绸宝库——南宋黄昇墓出土文物赏析》中,通过丰富的图片解读了黄昇墓葬中的各类服饰与丝织品。
这些精美的文物就如同一个个缩影,即使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从中窥见南宋时期江南丝织业的繁荣,以及作为市舶官员的丝绸消费,从中见到海上丝绸之路上丝绸的影子。


活动最后,西湖琴社古琴教师周珂玮的一曲《潇湘水云》,用音符演绎云水奔腾,为“海丝之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