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之际,中原织锦的平纹经锦向斜纹经锦转变,其织造技术开始采用四方连续纹样进行设计。一是模仿西方的联珠纹样,从而形成唐朝的联珠纹锦,这类织锦不仅在技术上与粟特锦有所不同,在纹样设计上也比粟特锦更为精致;二是从联珠团花发展到大型的宝花纹样;三是创造了大唐新样特别是史载的“陵阳公样”,这是唐代宝花或卷草纹样与联珠团窠锦纹的完美结合,其创作者为窦师纶,李唐立国后因功官拜陵阳郡开国公,故而有了“陵阳公样”一名。
窦师纶墓志铭并序拓片,唐代
原物为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窦师纶(593-671),字希言,扶风平陵人,其先祖出自鲜卑纥豆陵氏,北魏孝文帝时改为汉姓“窦”,历北周、隋至唐均与皇室联姻,地位显赫。窦师纶在制造舆服器械特别是设计丝绸纹样方面的天赋令其名扬后世。武德四年(621),窦师纶被任命为益州大行台检校修造,负责制造舆服器械,在此期间,他创制出了后世闻名的“陵阳公样”。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称窦师纶“性绝巧,草创之际,乘舆皆阙。敕兼益州大行台检校修造,凡创瑞锦、宫绫,章彩奇丽,蜀人至今谓之陵阳公样。……高祖、太宗时,内库瑞锦对雉、斗羊、翔凤、游麟之状,创本师纶,至今传之”。陵阳公样的实物,经考古发掘,新疆吐鲁番、青海都兰、甘肃敦煌等地多有发现,远在东瀛的日本正仓院中亦多有保存。
所谓“陵阳公样”是唐代吸收消化自西域地区传入的联珠团窠纹样后,出现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团窠图案,以花环团窠和动物纹样相结合。
陵阳公样使用的团窠环可分成三个类型:第一种是组合环,有双联珠、花瓣联珠、卷草联珠等各种变化,是陵阳公样与联珠团窠较为接近的一种;第二种是卷草环,唐诗中“海榴红绽锦窠匀”所说的正是这类团窠,敦煌所出土的葡萄中窠立凤“吉”字纹锦即是此类;第三种采用花蕾形的宝花形式作环,其环可以根据蕾形的处理情况而分成显蕾式、藏蕾式、半显半藏式三种。作为唐代最为成功的创新,这种纹样范式整整延续了数百年,直到辽代耶律羽之墓出土的团窠对凤织金锦仍可看做是陵阳公样风格的直接继承。
立凤卷草纹绣,唐代
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纹样复原
葡萄中窠立凤“吉”字纹锦(纹样复原)
图片来源网络
立狮宝花纹锦,唐代
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唐代兼容并蓄的时代特色,在雍容团窠纹上得到了良好的体现。它不仅出现在丝绸艺术上,在其它艺术,如铜镜、金银器、唐三彩、壁画上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袁宣萍、赵丰,中国丝绸文化史,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年。
2.赵丰、徐铮,经纬锦绣——中国古代丝绸纺织术,文物出版社,2017年。
3.中国丝绸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丝绸与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