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一物Vol.40|鎏金铜马
2021-08-17

撰文:徐铮、林子慧 


鎏金铜马

西汉

茂陵博物馆藏

高62厘米,长76厘米


1981年5月,陕西省兴平县西吴公村豆马大队的社员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正在平整村口一处麦田地,突然一位老农一锄头挖到了地下一个坚硬的物品,经过一番刨掘后,一尊金光闪闪的马匹出现在人们面前。随后,考古队对此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出土了230多件器物,包括著名的鎏金银竹节铜薰炉,还有提链炉、温手炉、灯、锺、甗、甑、盆、匜、鼎、温酒器、斗、铫、臼、虎镇等铜器。其中很多文物上有“阳信家”铭文,此处可能就是阳信公主墓的丛葬坑,阳信公主是汉武帝之姐,卫青之妻。

这尊鎏金铜马高62厘米,长76厘米,重26千克,它昂首翘尾,四腿直立,体态矫健。头部造型尤为生动,马嘴微张,牙齿外露,鼻孔硕大,双眼圆睁,两耳上竖,耳间、颈上刻有鬃毛。肌肉和骨骼的雕刻合乎解剖比例。马体匀称合度,马尾和生殖器是另铸铆接或焊接的,肛门有一小通气孔,造型朴实稳重。其身中空,静中含动,气度非凡,有一发千里之势,符合相马法中对良马特征的描述。

鎏金铜马出土现场

相马是古人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关于马匹选择的经验技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它包括对马匹的体型、身体结构、肢体比例、器官特征、步态、速度、毛色等方面的指标进行鉴选,是保证优良品种选育和监督养马业生产的重要措施,春秋时代的孙阳就曾留下“伯乐相马”的故事。汉代养马业的蓬勃发展丰富了相马的经验,相马专家东门京曾铸做铜马式献给汉武帝,武帝诏令立于鲁班门外,作为官定的相马标准。

汉代的养马机构用印——“未央厩丞”印

值得注意的是,此铜马在两耳之间,有一个圆锥形的角,与史书中“大宛马”的传说吻合,可见它是依据原产西域大宛的汗血马(又称天马)为模特精制而成。最初,汉武帝刘彻听说大宛出产良马,便命使节携带千金及一匹金马去大宛国贰师城求取汗血马,但被大宛国王拒绝,汉使无功而返。在归国途中,金马在大宛国境内被劫,汉使被杀害,汉武帝大怒,于是命李广利率兵远征大宛。然而由于路途遥远,沿途小国又闭门拒供,汉兵抵达郁成城时只剩下数千人,皆饥饿疲惫,郁成城又久攻不下,只好留屯敦煌郡。太初三年(公元前102),汉武帝命李广利再度远征大宛,汉军绕道郁成城,直接围攻大宛贵山城四十余日,并杀死大宛兵将无数,切断大宛水源。于是,大宛贵族杀死国王毋寡求和,赶出所有马匹,任汉军随意选取,汉军选良马数十匹,中等以下公母马3000匹。太初四年(公元前101),李广利凯旋班师,回到京城长安,向武帝献马,武帝十分高兴,将原来称为“天马”乌孙马改称为“西极”,将大宛马称为“天马”,又作《天马歌》一首来纪念。

阿哈尔捷金马,传说中的汗血宝马


参考文献:

1、陕西历史博物馆主编:《骁腾万里——中国古代马文化展》,三秦出版社,2014年

2、茂陵博物馆官网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