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一物Vol.28|黄地联珠团窠狩猎纹锦
2021-05-10

作者:弥卓君


黄地联珠团窠狩猎纹锦

唐代

甘肃省博物馆藏

长44.5cm,宽16.5cm


正在中国丝绸博物馆“胡汉之间——唐代丝绸服饰展”中展出的唐代黄地联珠团窠狩猎纹锦为甘肃省博物馆所藏,该锦呈长方形,应为服饰上的局部残存,虽是残片,但其反映了唐代丝织的高超技术,以及纹样艺术在当时的代表性。


该锦以黄色丝线作地,蓝、青色经线起花。图案为唐代特色的联珠纹,目前所见,以五个卷云联珠圈横向排列,环圈由外圈卷云和内圈联珠构成,环圈中间是身有斑点的豹纹,左右图案从上到下依次对称分布,上方是两人骑牛相向奔驰,豹子的两侧各一回头弯弓射箭的骑马人,下边是两只猎狗相对驱驰。联珠圆环相连处饰一兽头。联珠圈间饰有两人头戴发冠,身穿浅色服装,骑在牛背上,左手拉牛缰绳,右手持长矛,准备围堵逃跑的豹子,另外两位狩猎人则策马驰骋正转身弯弓搭箭,豹子惊慌失措四肢伸展拼命奔逃,下面两只猎狗跳跃狂吠紧追不舍,狩猎场景很是紧张,生动地再现了游牧民族狩猎活动的丰富场面。

黄地联珠团窠狩猎纹锦局部


狩猎,从原始时期到农耕时期,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原始社会,人们主要靠捕猎动物作为生活的主要来源,狩猎场景也被当时的先民以岩画的形式记录下来,为后人展示了最原始的狩猎画面及他们的图腾崇拜和宗教意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狩猎逐渐成为一种军事、娱乐活动。

中国古代狩猎岩画(图片来源于网络)


早在商代,狩猎文化就已流行,而且当时狩猎已有专用的工具,并且犬类被驯化为人类捕猎时的助手,能够较好地帮助人类完成捕猎的活动。商周至魏晋时期,狩猎图案被广泛应用于青铜器、陶器、画像砖、壁画等之上。到唐代表现狩猎场面的文物出土众多,主要为银器、铜镜、丝织品、石窟壁画等,说明当时狩猎文化十分兴盛。唐朝上自帝王将相、士人骚客, 下至市井黎庶,普遍崇猎好武。据《玉海·讲武田猎》所收《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唐会要》、《唐通典》、《唐实录》的材料统计,唐代11 位帝王有狩猎活动记载。此外,唐代政府循古制,还形成了固定的狩猎制度,即狩田礼。这种狩田仪式活动,在每年仲冬之前举行,皇帝亲自驾临,由兵部主持部署,百姓也可参与。狩猎后的猎获物,“大兽公之, 小兽私之。其上者供宗庙,次者供宾客,下者充庖厨”。这种由朝廷主持,庶民百姓也可参与的狩猎活动,也会促进狩猎之风的盛行,从而更进一步展现了唐朝周边游牧民族及邻邦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吐鲁番阿斯塔纳出土的烟色地狩猎纹印花绢和日本法隆寺所藏的四大天王狩狮纹锦,与该联珠团窠狩猎纹锦的图案类型十分相近。唐代狩猎图案大多为骑马、猎犬、猎豹、鹰、鹿、羊等,辅助图案为花草,狩猎者的姿势多以转身射箭为主,狩猎使用的工具多为长矛、弓箭,分工协作,发挥各自优势。联珠对兽图案也是唐代盛行的一种纹饰,源于波斯,是萨珊王朝流行图案之一。唐代出土的丝织品中,联珠纹数量较多,样式丰富,独具特色 。

日本法隆寺藏四大天王狩狮纹锦


吐鲁番阿斯塔纳出土烟色地狩猎纹印花绢


参考文献:

王丽:《唐代狩猎图案及狩猎俑的初步研究》,2012年

丁鑫美:《汉字文化学视野下的狩猎文化———以“田”“狩”“猎”为例》,2020年,文化学刊

刘贵华:《唐代狩猎诗论》,2005年,唐都学刊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