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一物Vol.19 | 黄缎地亭台楼阁外销刺绣披肩
2020-05-14

黄缎地亭台楼阁外销刺绣披肩

18世纪中叶

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长136厘米;宽136厘米;流苏长14cm

 

外销绸,是一种销往国外(主要指欧美各国)的丝绸商品,时间范畴在18、19世纪前后。中国商人根据国外的订单,专为外销设计图案和款式,这些纹样通常洋溢着浓郁的中国风。外销绸的生产,一般均用中国织绣技术。

17、18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贸易频繁,作为通商口岸的中国广州港商贸出口非常繁忙,将中国的各种商品大量运往欧洲,除了瓷器,茶叶等,丝绸外销商品占有很大比重。欧洲商人采购中国本土丝绸的同时,也提供样本, 希望按欧洲流行的风格样式制作。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外销绸风格较为明显,有中国传统纹样题材,有中西结合的艺术风格,也有仿欧洲流行的洛可可风格,本质上都是为了满足欧洲人对中国风情的无限向往。

繁忙的广州港

图片来源网络


中国丝绸博物馆藏的这件黄缎地亭台楼阁外销刺绣披肩,约18世纪60至70年代,是中西结合的时代产物。形制是正方形,纹样是典型的中国传统亭台楼阁题材,并配以戏曲人物故事及花鸟纹样。而四周外围的流苏,又是按照西方当时的审美趣味进行加工生产。整件刺绣披肩构图匀称,色彩斑斓,极富装饰效果。

这件刺绣披肩的纹样题材非常丰富,我们首先解读其亭台楼阁纹样。在画面的中心及四角处均有中国传统建筑样式的纹样作主体装饰,其中较为突出的是镬耳屋的建筑形象。镬,是古代煮肉的大型烹饪铜器之一。据说镬耳状的建筑防火和通风性能良好:火灾时,高耸的山墙可阻止火势的蔓延和侵入;微风吹动时,山墙可挡风入巷道,进而通过门、窗流入屋内。民间还有镬耳屋蕴含富贵吉祥、丰衣足食意义之说。因此广州一带会采用镬耳屋的样式营造建筑,此披肩将这一建筑形象生动地运用到主体画面中,颇具特色。

刺绣披肩中的镬耳屋


青铜镬

图片来源网络


镬耳屋建筑

图片来源网络


其次我们来分析这件刺绣披肩的花鸟纹样题材。中国传统纹样题材一般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发展到清代更为突出。披肩的花鸟纹样题材贯穿各个角落,很好地衔接了建筑之间的空隙,也使得画面饱满富有层次。主要有凤凰、蝴蝶、牡丹,葡萄、石榴等纹样。披肩的中心处刺绣一只凤凰栖息在牡丹的枝头,凤为鸟中之王,牡丹为花中之王,凤穿牡丹被视为祥瑞、美好、富贵的象征。牡丹周围有蝴蝶翩翩起舞,寓意捷报富贵。葡萄纹有五谷丰豋的寓意,此外,葡萄枝叶蔓延,果实累累,也特别符合人们祈盼子孙绵长、家庭兴旺的愿望。石榴纹的寓意源于多籽的形象,石榴具有一果多子的特征,榴开百子,取其子孙繁多之吉祥寓意。

刺绣披肩中的凤穿牡丹、葡萄纹样 

刺绣披肩中的石榴纹样

                              

我们再来探寻这件刺绣披肩的戏曲人物纹样。戏曲故事和戏曲人物是中国刺绣中常见的题材,戏曲中的人物与场景,经过巧妙的艺术处理,创作成不同样式。

这件刺绣披肩四角处的戏曲人物纹样呈对称状重复出现,其中一处的刺绣对联较为清晰,没有脱落。镬耳屋建筑的门上有一副对联,上联的“天地”二字,余下的部分被人物挡住了,但根据下联清晰的刺绣可以推断出,整副对联应该是“天地岂无开眼日,乾坤还有转头时”,寓意“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组戏曲人物故事充分挖掘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中国人伦理观。画面中的三个人物,一位站立,两位身骑赤马,手上各持兵器,动态十足,一副疾恶如仇的姿态。在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因果报应的观念深入人心,因果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刺绣披肩中的戏曲人物故事将惩恶扬善的道家理念用通俗易懂的形象勾勒出,让世人体会到中国式的思想情感与善恶判断,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刺绣披肩中的戏曲人物故事


最后来解析这件黄缎地亭台楼阁外销刺绣披肩的技法,主要包括手工刺绣技艺及手工编织工艺。

披肩纹样以平绣针法为主,用彩色丝线刺绣,构图细致繁密却又繁而不乱,四角对称。披肩为双面刺绣,正反两面的图案完全一致,线头巧妙地藏在针脚中,不露痕迹。四周辅以编织的网格和长流苏为当时外销披肩必备装饰。

刺绣披肩平绣针法

网格流苏


对比这件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刺绣外销绸披肩,我们可以看出,发展到后期,外销披肩流苏变长,纹样构图也更为简洁时尚。这件刺绣披肩沿对角线设计出单色和多色纹样,可有多种面貌穿出,颇为新颖。


两穿式外销绸刺绣披肩,19世纪末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参考文献

1.蔡琴. 华美致远—中国丝绸博物馆馆藏外销绸珍品[M]. 中国丝绸博物馆,2014

2.袁宣萍. 17-18世纪欧洲的中国风设计[D]. 苏州大学, 2005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