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一例Vol.4 | 辽代褐色丝绵罗帽的保护修复
2020-03-04

2014年,受内蒙古赤峰市博物馆委托,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国丝绸博物馆)对其馆藏辽代褐色丝绵罗帽(图1)进行修复。

图1 辽代褐色丝绵罗帽(修复前)


1文物信息

该帽造型独特,制作精致。帽身圆筒形,高38厘米,为一块面料缝制而成。帽顶耸立四角,乃是帽顶缘边八等分后,两两相邻的两段拼缝而得,故成四角。帽口两侧加长为护耳(图2)。

图2 裁剪图


罗帽分为表里,表里之间填充丝绵(图3)。

 

图3 罗帽结构剖面图


表层又由内外两层不同面料组成,外层为四经绞素罗(图4),内层为绢(图5);衬里为绮(绮自唐代起也称为绫),平纹地上以三上一下S斜纹显花(图6),呈现出菱格纹框架内四瓣花的四方连续纹样(图7)。

      

图4 四经绞素罗

图5 绢

图6 绮

图7 绮上纹样


2 病害调查

罗帽整体保存状况较差,织物褪色严重,帽身遍布皱褶,表面附着斑点状白色结晶盐类污染物,局部呈片状。面料及衬里均破损严重,帽顶一侧有大块面缺失,帽身内外也遍布破洞。除残缺外,帽身遍布竖直的裂缝。另外,所填充的丝绵亦污染破碎严重,并有部分缺失(图8)。

图8 病害(从左至右依次为:破裂、残缺、污染)


3 修复思路

在做好全面信息记录的基础上,根据罗帽的保存状况及形制特点等,确定以针线缝合的物理方法修复此件文物。

先将面料与衬里拆缝开,而后分别对两层面料和一层衬里加固修复。破碎的旧丝绵移出另行保存,换之以新丝绵填充进修复完成的面料与衬里之间,再按原有缝制方法将罗帽拼合。


4 修复过程

首先清洁织物表面污染物。用纺织品文物专用吸尘器小心吸除表面灰尘,借助光滑的薄竹签轻轻刮除固体结晶,再以棉签蘸取酒精溶液擦拭污染部位。

同时,准备修复用面料。对于最外层的四经绞罗面料,选用与之风格相近的西丽纱面料作为背衬织物,罗下衬的绢及罗帽衬里选用绢纺作为背衬织物。

将选好的修复用面料染至与文物相近颜色。

在罗帽面料与衬里拼缝连接处做好线钉标记,记录缝合线迹的尺寸,拆开缝线,将面料与衬里分离。取出填充的丝绵层,另行保存(图9)。

由于罗帽皱褶较为严重,所以需先平整褶皱,恢复罗帽形状。平整时,先对纺织品回潮,展平褶皱,调整经纬线至经平纬直,压放重物,自然干燥后,移去重物(图10)。

 

图9 罗帽打开状态

 

图10 平整罗帽


将三种已备好的背衬材料分别衬于平整后的各块织物下方,再次调整经纬方向,运用相应的针法分别对三块织物进行缝合加固。

最后将修复好的三层织物按原线迹进行缝合,中间衬入丝绵,帽子顶部按拆除前线迹进行拼缝,恢复原来形制(图11-图12)。

 

图11 罗帽修复中

图12 罗帽帽顶缝合


因罗帽属立体类纺织品,修复完成后,按罗帽的立体形制,制作具有缓冲作用的支撑模具,便于陈列展示。同时制作无酸包装纸盒及盒内缓冲材料,以便运输(图13-14)。

图13 辽代褐色罗面丝绵帽(修复后)

 

图14 罗帽保存


5 修复特点

相对于中国古代的大部分平面服饰来说,本案例中的罗帽属于三维立体类,立体纺织品在修复时较平面类相对复杂。对于此件罗帽,采用展平的方式分别对两层面料和衬里进行修复,然后拼合成形。

修复后的丝绵罗帽形制明确,纹理清晰,色彩协调,整体强度提高,陈列效果良好,达到预期保护修复目标,对同类文物的保护修复具有借鉴意义。


修复实施:楼淑琦、王晓斐

资料来源:论文投稿于《第十七届全国文物修复研讨会论文集》

原文作者:王晓斐、楼淑琦(中国丝绸博物馆),赵国栋(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博物馆)

本文执笔:楼淑琦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