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缎地刺绣花卉八团袍 清代
中国丝绸博物馆收藏
衣长135厘米;通袖长194厘米
此为典型清代晚期满族宫廷女子八团袍服,圆领,大襟,右衽,一字型纽扣,宽大马蹄袖,左右开裾,下摆饰海水江崖纹,整件袍服以大红素缎为绣地,在前胸、后背、双肩和前后下幅共绣有八个团花,团花直径约30cm,中心图案为花篮纹,内盛有竞相斗艳的蓝、红双色牡丹花,上下两只蝴蝶翩翩飞舞于花丛中,外缘饰以方胜、金银锭、磬、葫芦等杂宝及四季花卉等吉祥图案,具有极其浓厚的宫廷色彩。
清代盛行寓意吉祥的图案,几乎达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表现题材主要有植物类、动物类、宗教纹样、吉祥文字及其他纹样,取材广泛,寓意深远,表达人们追求富、贵、寿、喜的美好心愿。团花纹历史久远,其雏形可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彩陶旋纹,兴起于唐代团窠纹,并在清代随着吉祥图案的盛行而达到鼎盛。
团花以单位纹样组合成圆形纹样,外形简洁、平和的“圆”作为团花最基础的形式特征,展示出了团花纹样所蕴含的中国文化中的圆融、和谐,就如北宋诗人苏轼《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一句将“合”与“月圆”相应,用月圆之时象征团圆、相聚。因此,团花正符合中国人事事追求圆满的传统文化。
团花构架形式可分为以下三种:独一式、S型喜相逢式、中心式,此件袍服中的团花即属于“中心式”,以一个主题图案为中心,四周辅以较小的纹样形成圆形图案,如“五福捧寿”、“太平有象”。
独一式
S型喜相逢式
中心式
袍服上的团花
此件袍服中的团花中心图案为花篮,花篮纹也是我国一种极富特色的传统吉祥纹样,相传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西王母在其寿辰之日,摆设蟠桃盛会,百花、牡丹、芍药、海棠四位仙子采花邀请麻姑同往赴会,故盛装鲜花的花篮寓有吉祥、庆贺之意,晚清广州外销瓷盘也常以五彩花篮作为主题纹饰。
此件袍服中的花篮内盛有蓝、红牡丹花,寓意富贵如意,并运用平针、滚针、戗针、套针等刺绣技法,采用“红—粉红—水粉”“蓝—浅蓝—月白”等三晕色调配方式,选用相同色相、不同色度的红色、蓝色绣线绣出有深浅变化、晕色自然的牡丹、蝴蝶、枝叶等纹样。
晚清花鸟纹广彩花蓝大盘
图片来源网络
在中国古代服饰史上,清代服饰形制最为庞杂繁缛,等级制最为森严。清代服饰的等级之别从高到低可分为三个等级:一是帝位级, 包括皇帝及后妃。二是爵位级, 包括皇子、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等皇亲贵族, 以及公、侯、伯、子、男等民姓封爵者。三是官位级, 包括一至九品的各级官员。上至皇帝、下至平民衣冠服饰的款式、颜色、纹样乃至尺寸大小,都有严格的规定。根据《大清会典》《大清会典事例》《皇朝礼器图式》等有关清代服饰典制文献记载,皇太后、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的吉服(俗称龙袍),有正行龙式龙袍、八团有水龙袍和八团无水龙袍三种款式,其中八团有水龙袍形制为:右衽、大襟、中接袖和马蹄袖,下幅八宝立水,前后各有呈品字排列的三个团龙,两肩各有一,共计八个团龙,俗称“八团龙”。
清代八团有水女龙袍
此件袍服的款式与八团有水龙袍相同,只是八团图案采用花卉,领襟、接袖和马蹄袖刺绣世俗气息浓厚的蝶恋花、杂宝、寿桃等图案。从清代典制上有关吉服“龙褂”的规定,即镇国公夫人以上分别用不同姿势和数量的龙纹,镇国公夫人、辅国公夫人、乡君以下至七品命妇的吉服褂为饰花卉八团推测,此袍可能为镇国公以下命妇所服用。清中晚期只有满族女性穿用花卉八团袍服,而且受汉族宽衣博袖女服影响,马蹄袖变得越来越大。因不受典章制度限制,花卉八团袍传世实物相对丰富。
撰写:金琳
参考文献
1.张婷婷,王宏付:浅析清代织绣团花图案的审美特征,.《服饰导刊.》2014年,第4期
2.李君妲:团花纹样承载的中国吉祥文化,《上海艺术美术》2016年,第4期
3.李雨来、李玉芳:明清绣品,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
4.严勇:清代服饰等级,《紫禁城》2008年,第10期
图片来源:
本文图片来自上述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