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第四届“国丝汉服节•唐之雍容”成功举办
2021-04-27

2021年4月24日–25日,第四届“国丝汉服节•唐之雍容”在中国丝绸博物馆成功举办。本次国丝汉服节包括展厅导览、专题讲座、文物鉴赏、汉服之夜、银瀚论道等活动,同时还有设置手工艺集市、游园活动、以及“国丝十景”打卡互动等,可谓是精彩纷呈。


展厅导览

4月24日上午,国丝为广大汉服同袍安排了展厅文物导览。由讲解员李梦晴为观众介绍唐代的立狮宝花纹锦、蓝色菱纹罗袍等服饰文物,并带领大家参观敦煌莫高窟322窟复原窟。在非遗馆的展览中,由讲解员盛彦珺专门讲解了唐代花楼织机。最后由中国丝绸博物馆研究馆员薛雁老师,也是本次汉服节配套展览《胡汉之间--唐代丝绸服饰展》的策展人,带领观众参观展览。

讲解员李梦晴带领观众参观敦煌莫高窟322窟复原窟

讲解员盛彦珺为观众介绍用唐代花楼织机织出的纺织品

薛雁老师带领观众们参观展览


专题讲座

4月24日下午,国丝特别邀请了纺织服饰领域的三位专家学者向各位汉服同袍分享他们在唐代纺织服饰方面的研究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扬之水先生、中国美术学院郑巨欣教授、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分别作了题为“玉钗头上风:唐代特色首饰琐掇”“正仓院与唐代染织”“唐代考古中的服饰发现”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国丝党总支副书记、技术部主任周旸主持。


扬之水先生以诗词与实物的结合为线索,通过钿筐、春幡、步摇三组实例,约略展示唐代首饰的造型、纹饰与工艺特色。

郑巨欣教授的讲座让观众们了解到,在漫长的日本染织史上,现在所能看到的最古老的染织物是7~8世纪制作的,被称作法隆寺织物和正仓院织物的染织群。其中,多达18万片的正仓院织物不仅纹样蕴涵西方的异域风情,而且色彩华丽,织法繁复多样。时至今日,它们仍在讲述着日本染织古典全盛时期的辉煌。

赵丰馆长分别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和哈剌和卓、青海都兰热水和血渭大墓及其它吐谷浑墓、陕西扶风法门寺、新疆和田布扎克(于阗)考古遗址以及日本正仓院的藏品切入,为观众解读唐制汉服。


文物鉴赏

4月24日下午的文物鉴赏是“国丝汉服节”的特别环节。国丝邀请了部分参与活动的汉服同袍进入鉴赏室,在博物馆专家的带领下近距离观赏文物服饰。同时我们也通过现场直播的形式让更多对服饰文物感兴趣的观众通过网络“走近”文物,欣赏细节之美。

由甘肃省博物馆文物修复师弥卓君老师为大家讲解花卉纹锦半臂与团窠宝花纹锦半臂。由中国丝绸博物馆研究馆员薛雁老师带领观众鉴赏斜襟联珠团花绫袍和绫地风帽。

甘肃省博物馆文物修复师弥卓君老师为大家讲解

薛雁老师带领观众们鉴赏文物


汉服之夜

4月24日晚上举办的“汉服之夜”是本次国丝汉服节的亮点。国丝从报名的20多支汉服团队中挑选出6个团队,分别是花朝记、乔织、山涧、踏云馆、陶冶、阿勒克什乐队、锦瑟衣庄,还特别邀请扬眉剑舞团队共同为观众带来以唐代为背景的情景剧演出。在观众欣赏精彩纷呈的演出的同时,各汉服团队也分享了在服饰上的理解与设计。本次汉服之夜特别邀请汉服爱好者千里尘作为主持人。

花朝记团队的《画梦千年》讲述了一场穿越四幅画作的梦幻奇旅。以情景体验的形式穿越唐代的4幅壁画,向大家宣传考古保护与盗墓的区别,体现了文化传承的主题。

乔织团队的《高昌故事——弈棋》以阿斯塔那唐墓中的「弈棋仕女图」和「棋桌」为线索,串联初唐时期20多件出土文物,讲述了高昌时期阿斯塔那张雄父子的故事,通过服饰妆造、生活饮食、娱乐等场景展示初唐西域汉族居民的日常生活。

山涧团队的敦煌·《阴家窟供养人》 取材于敦煌莫高窟第231窟的《阴嘉政父母供养像》。壁画描述唐中期,敦煌士家阴氏家族领袖人物阴伯伦与妻子索氏佛门供养,身为子女的阴嘉政兄妹将此景开窟成画流传于后世,山涧服饰通过复原人物服装、妆容造型与器皿道具,进行创作展演,为观众呈现千年敦煌的一瞬间。

踏云馆团队的《长安故梦•回忆》以《内人双陆图》为背景,从服饰造型上展现了图册的鲜活景象,讲述了大唐丽人会友游春的故事,还原了“莺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的场景。

陶冶、阿勒克什乐队带来的《红花·少年·蝴蝶》以小型音乐剧的形式展开,分为三段,以三首曲子为分割,向大家展示了复原的服饰以及乐器。复原作品包含青海都兰、新疆山普拉、克孜尔石窟等以及俄罗斯莫谢瓦亚·巴尔墓群、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等六至十世纪的文化遗存,让观众感受到了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魅力。

锦瑟衣庄团队的《沙洲记事》是根据敦煌莫高窟第156窟壁画展开的联想,讲述了咸通年间,河西走廊已被吐蕃占领,年少的张议潮与夫人宋氏看到百姓在吐蕃残暴统治下的悲惨境遇,开始暗中集结兵马,收复瓜、沙等11州。晚年时的张议潮前往长安为质,宋国夫人便每日前往修建中的佛窟,通过“张议潮出行图”思念丈夫。

扬眉剑舞团队的《大唐衣冠》带来的男装展示,有唐代开元时期皇帝最隆重的用于登基和祭祀的衮冕、以及用于朝会和其他嘉礼场合的通天冠,还有用于朔望常朝听政的常服;女装部分则是按照“初唐时期女性--武周女性--开元男装侍女--盛唐女性--中唐女性--晚唐女性”的顺序,展示了各时期的部分典型代表作品。

在汉服之夜的最后,赵丰馆长表示他最早研究丝绸史就是从唐代开始的,国丝汉服节的特色就是学术性,今天能够看到这么多考据严密的唐代服饰工艺呈现在观众面前,他感到非常高兴。通过情景剧的形式,不仅看到大唐风貌,也感受到了丝绸之路上的民族交融和丝路精神。国丝会秉持让文物活起来,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届国丝汉服节汉晋风流。


银瀚论道

4月25日上午举行的银瀚论道是国丝为传统服饰文化爱好者们提供的一个学习、展示与交流的平台,邀请了各行各业的学者以及汉服研究团体和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发表资料新见及研究心得。本次论坛由国丝社会教育部主任楼航燕主持。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李甍教授分享的主题是《唐墓出土文、武官俑的服饰形象》,她介绍了在陕西和河南地区出土的盛唐时期的墓葬中文,武官俑的服饰款式、搭配及其使用的场合,并根据出土墓葬的时间梳理文、武官俑服饰形象的变化,阐释其具体转变过程以及传递的各种信息。

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南宋官窑馆区研究馆员方忆老师分享的主题是《唐三彩彩釉装饰图案与唐代染缬工艺图案之比较研究》。她将唐三彩纹样与同时期的染缬纹样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唐三彩的纹样特征,在审美情趣上与传统染缬艺术具有极强的一致性。通过研究为我们研究唐代丝绸纹样提供了更多可参考的载体。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孟诚磊老师分享的主题是《丝事绵长——浙江唐诗中的纺织故事》,他以唐诗为线索,介绍了诗歌中的服饰和纺织品元素,还特地选取了孟浩然、李白和白居易三人在浙江的活动场景,来展示唐代不同身份文人的服饰装扮,以诗为窗口,把唐代人民对于服装的审美追求展示给大家。

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旗下汉服品牌:锦梦未央的李亚琪总监分享的主题是《盛唐卓越 以锦为裳》,她分享了蜀锦织绣博物馆收藏的唐代织锦珍品,介绍了锦梦未央汉服品牌在推动汉服原创、国风服饰复兴与发展的创新之路,特别就三套唐制服饰从设计元素、设计风格、工艺亮点、背景故事、唐代蜀锦纹样与现代审美结合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印度舞蹈首饰研究者马祯艺分享的主题是《丝绸之路与舶来品对唐代金属工艺与首饰的影响》,配饰是服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她在发言中详细介绍了古代金属首饰制作中的花丝工艺步骤,以及她对花丝工艺的实践与探索,并分享了唐代花丝镶嵌花钿复原案例。


集市与活动

为了让更多的观众能够参与到各项活动,我们在线上线下同时发起了“国丝十景”的活动,还专门设计了汉服节户外装置艺术,供观众拍照留念,提供汉服租售、传统手工艺市集等配套活动,供观众们体验与互动。


明年“国丝汉服节”再见!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