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批复,中国丝绸博物馆于2019年6月正式成立“国际丝绸之路与跨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国际丝路中心”)。国际丝路中心(Institute for Intercultural Dialogue on the Silk Roads,简称IIDOS,https://iidos.cn/iidos)网站已于2021年6月上线。国际丝路中心涵盖六大版块,其中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丝绸之路周、 档案版块(丝绸之路项目数字档案、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年报)、联盟与论坛(国际丝路之绸研究联盟、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保护联盟、馆长论坛、策展人研修班)等子版块已于2021年上线;世界丝绸互动地图、中国丝绸大系等子版块还在建设中,近年内将呈现于众。国际丝路中心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为核心开展研究、保护、传承、弘扬等工作,为国际国内同行特别是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合作和交流平台。
一、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
“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 (Silk Road Online Museum,简称SROM,https://iidos.cn/museum)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英文为主,中文为辅,拟与国内外丝绸之路相关博物馆进行合作,建设集“数字藏品”、“数字展览”、“数字知识”与“云上策展”四个层次为一体的平台。“丝路数博”致力于开展丝绸之路相关博物馆的交流与合作,打破实体藏品与博物馆的线下空间局限,实现线上资源互通和共享,弘扬丝绸之路精神;“丝路数博”也为高校博物馆教学、博物馆人才培训提供平台,供其学习和实习策展,并锻炼和提高展览策划与设计能力。
二、丝绸之路周
“丝绸之路周”(网址为https://iidos.cn/silkroadweek)是从人类历史文化的已有成果出发,由中国文化遗产界创意和主导、社会各界参与和实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形成互动、在国际社会中发出中国声音并产生良性影响的长久性年度国际人文交流活动,旨在高举丝绸之路的旗帜,沿着一带一路的网络,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努力。通过2020年和2021年两年的连续性举办,“丝绸之路周”将形成基本模式,今后可向丝绸之路沿线省区及国家推广,并逐步推动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一个国际性的活动,选择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持续举办。
三、档案版块
(一)丝绸之路项目数字档案
丝绸之路项目数字档案(Digital Archive of the Silk Roads Project,即DAS,https://iidos.cn/archives/homepage)是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项目建立的电子档案。1990年至1995年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 “丝绸之路:对话之路综合研究”(Integral Study of the Silk Roads: Roads of Dialogue)框架下发起五次国际性考察,它们包括西安到喀什的沙漠丝绸之路(1990年)、威尼斯到大阪的海上丝绸之路(1990/1991年)、中亚草原丝绸之路(1991年)、蒙古阿尔泰游牧丝绸之路(1992年),以及尼泊尔的佛教丝绸之路(1995年)。这些考察活动为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可能性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020年7月20日,为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项目实施30周年,中国丝绸博物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项目共同举办了视频座谈会,邀请到了相关组织机构和参与过丝绸之路考察活动的众多专家,共同纪念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考察,并分享他们共同度过的经历和认知。
鉴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考察项目的重要地位,此次会议正式启动了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项目数字档案,得到了与会机构、专家的大力支持。档案数据将随着工作进展逐步编辑、增加和修订。
(二)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年报
自2020年起,国丝馆开始在每年的“丝绸之路周”期间发布上一年度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年报》(简称《丝路年报》)。《丝路年报》(网址为https://iidos.cn/report/homePage)从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收集、梳理每年的重要政策、重大活动、国际会议、主题陈列、遗产保护、考古发现、学术研究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并进行评述。总体共分为四大板块:一是考古发现板块,是指在丝绸之路的时空中发生的、并体现丝绸之路上文化互动的考古项目;二是陈列展览板块,是指由博物馆策划、在博物馆或类似文化空间中举办、甚至是在云上举办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等相关主题的专题展览;三是学术成果板块,是指在丝绸之路文化遗产领域中以专著和重要论文为形式的学术成果;四是文化事件板块,包括国际间以政府或民间为主体主导举办的各种事件和重大活动。
为此,国丝馆邀请了国内著名的学术检索机构知网和国内外相关机构进行合作,采集梳理相关数据。同时,也特别邀请了国内外的丝绸之路相关领域的著名专家团队进行评审,国内外学者分布面达中、英、法、德、美、俄、乌、哈、菲、韩等约十个国家的32余人,为《丝路年报》相关内容进行审查和补遗。《丝路年报》旨在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做好记录和梳理,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搭建平台,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学术研究提供信息,为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互学互鉴提供机会,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创造更为积极和谐的氛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2020和2021年度年报分别搜集到展览100条,考古40条,大事60条,学术100条,并每年推选出四大板块的“十大”榜单,最后正式发布中英文两版的年度《丝路年报》。
四、联盟与论坛
(一)国际丝路之绸研究联盟
国际丝路之绸研究联盟(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Silk Roads Textiles,简称IASSRT,http://iassrt.iidos.cn/)。2015年10月12日,中国丝绸博物馆(以下简称“国丝馆”)联合12国24家专业机构和团体一致通过,签约成立“国际丝路之绸研究联盟”,联盟秘书处设在国丝馆,联盟主席为国丝馆馆长赵丰。
历经六年发展,IASSRT联盟现已形成涵盖全球16个国家40余家机构的国际合作专业网络,其中包括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大英图书馆国际敦煌项目部、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大英博物馆亚洲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韩国传统文化大学、丹麦国家博物馆、法国里昂纺织博物馆、意大利帕多瓦大学、以色列国家文物局、泰国诗丽吉王后纺织博物馆、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博物馆、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等。核心学者包括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荣新江、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张柏春、英国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安娜·穆特修斯、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多米尼克·卡登、以色列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展陈部主任奥利特·沙米尔、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萨克索研究所教授玛丽·路易斯·贝希·诺什、美国纺织品图案基金会主席桑德拉·萨乔诺、英国大英博物馆东亚古钱币馆策展人汪海岚、大英图书馆亚非部主任孟露夏等。2015年国内外参会者共82位,收录文章共23篇;2016年国内外参与者近80位,2017年国内外发言者23位,2018年国内外参与者共130位,其中发言者31位;2019年国内外参会者共76位,收录文章共8篇;2021年国内外参会者(线上)70余位,其中发言者22位,收录文章截至目前共3篇。
IASSRT联盟旨在通过联合丝绸之路沿途或相关的研究机构,针对丝绸、纺织品相关材料、工艺等文物和文化遗产进行合作研究、资源共享,致力于推进资源调查及数据库建设、认知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人才交流和联合实验室建设、丝路之绸联展、传统纺织工艺传承与创新,从而全面促进丝路之绸研究。
(二)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保护联盟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保护联盟(Safeguarding Association for Sericulture & Silk Craftsmanship of China,简称ICH,https://iidos.cn/ICH)是一个以“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传承保护单位为核心,包括其它中国印染织绣和服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单位的联盟。
2009年 9 月30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决定,以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和江苏苏州、四川成都等3省5市为中心申报和保护的“中国蚕桑丝织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9年5月31日,在国家文化和旅游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指导下,在浙江省、江苏省、四川省三省的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等的协调下,“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项目的申报和保护牵头单位中国丝绸博物馆联合相关机构在杭州成立了“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保护联盟”。首批联盟成员包括以下机构:中国丝绸博物馆、蜀锦织造技艺的蜀江锦院·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宋锦织造技艺和漳缎织造技艺的苏州丝绸博物馆、苏州缂丝织造技艺的三家机构(苏州市工艺美术学会缂丝专业委员会、苏州市相城区王嘉良缂丝世家工作室、苏州市祯彩堂工艺厂)、双林绫绢织造技艺的湖州云鹤双林绫绢有限公司、杭罗织造技艺的杭州福兴丝绸有限公司、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的湖州市南浔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的杭州市临平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蚕桑习俗含山轧蚕花的桐乡市文化馆、蚕桑习俗扫蚕花地的德清县文化馆、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的南京云锦研究所有限公司、潞绸织造技艺的山西吉利尔潞绸集团、振兴祥中式服装制作技艺的杭州利民中式服装股份有限公司、壮族织锦技艺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市壮锦厂、开展纺织类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三所院校(浙江理工大学国际丝绸学院、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武汉纺织大学)、一个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海宁市周王庙镇云龙村)、一个非遗为运营主题的互联网公司(东家APP)。
ICH联盟将履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依据《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试行开展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3+N”保护行动的通知》,合力推进项目保护与传承,加强相关重大问题研讨,开展调查研究与档案建设,密切成员间协作与交流,创造条件增加项目展示宣传力度,向社区群众普及和教育本项目知识并动员其参与保护与传承工作,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推动本项目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联盟秘书处设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开展日常事务、会议组织、协调和联络等工作。
(三)馆长论坛(Directors’ Forum)
2021年6月18日,由中国丝绸博物馆主办、以“多元共存和包容发展”为主题的2021丝绸之路周主场活动之一的国际馆长论坛在杭州举行。论坛由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主持,大英博物馆馆长Hartwig Fischer、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馆长Aleksei Levykin、韩国国立庆州博物馆馆长Seon-Ju Choi、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海事博物馆馆长Berkah Shadaya、印度尼西亚万隆市斯里巴杜加博物馆馆长DR.H.Ridwan Kamil.ST.MUD、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福建博物院副院长龚张念、中国航海博物馆党委书记张东苏、中国港口博物馆馆长冯毅、世茂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馆长李仲谋及大同市博物馆副馆长曹臣明分别以线上和线下方式相结合的形式出席了论坛。论坛围绕各博物馆的丝路藏品、未来丝绸之路主题展览计划、博物馆数字化进程及全球化发展实施情况等开展了讨论,增强了各馆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学习,迸发了新思考,有助于共同推进共建共享的博物馆数字化建设。
(四)丝绸之路主题策展人研修班
丝绸之路主题策展人研修班(Curators’ Seminar, https://iidos.cn/iidos/curatorStudyPage)是中国丝绸博物馆在每年丝绸之路周期间举办为期三天的研讨活动。研修班邀请国内外丝绸之路主题策展人、研究学者及博物馆从业人员,以丝绸之路为主题,介绍策展经验、传授学术知识、提供技术支出,从各方面为未来从事国内外丝绸之路策展的学员搭建了解、沟通和学习的平台。丝绸之路主题策展人研修班立足于全球视野,所邀请的授课老师囊括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脱离传统思维定式,给予学员更加完整宽阔的学习范围;策展人研修班联合多家博物馆,邀请多位策展人介绍过往丝绸之路展策展经验,展现挖掘丝路主题展览的各类可能性,为学员提供独一无二的经验和学习资料;策展人研修班的学员从事文博相关行业,是未来丝路主题展的主要力量。同时,研修班也将为丝路展领域输送新鲜血液、培养专业的后续梯队。
五、锦绣地图——世界丝绸互动地图
世界丝绸互动地图(World Silk Interactive Map,https://iidos.cn/iidos/worldsilkmap)是文化遗产领域首个由中国学者发起并主导、多国参与并实施的国际合作项目。截止到2021年底,已有欧洲14家、亚洲12家、美洲2家、非洲2家共计30个机构的学者共同参与。该项目立足全球视野,聚焦世界丝绸遗产,是由中国学者和学术机构牵头国际学术同行组织实施资源调查、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探寻世界丝绸起源、传播与交流的时空规律,建成世界丝绸互动地图的应用平台,旨在完善世界丝绸遗产框架,加强丝绸遗产的认知,推动传播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项目最终搭建一个“锦秀·世界丝绸互动地图平台”门户网站,可提供数据资源管理、时空可视化、知识图谱三大模块。
六、中国丝绸艺术大系
中国丝绸艺术大系(网址为https://iidos.cn/iidos/Silk,仍在建设中)是由中国学者引领的国际研究项目,将在世界范围内全面、系统地调查中国丝绸信息,进行图像和基础数据采集,建设具有国际权威性的中华丝绸数据库,以保护其蕴含的珍贵历史、文化、艺术与科技价值信息。
“中国丝绸艺术大系”工程主要内容包含四大方面:(1)中国丝绸文物、文献、档案等信息采集。(2)中国丝绸文物、文献等信息整理研究与数据库的建立。(3)《中国丝绸艺术大系》系列出版物。(4)中国丝绸文化展示与推广。
“中国丝绸艺术大系”工程将将联合国内近50家机构和国外近40家机构,对其所收藏的约2万余件中国丝绸文物进行信息采集,计划完成《中国丝绸艺术大系》100卷的编写和出版,构建具有国际权威的“中国丝绸资源数据库”并投入使用。以丝绸文物为对象构建的“中国丝绸大系”工程不仅对于充分发掘中国丝绸文化的新型价值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国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与国际话语权也具有重要的示范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