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 丰
今年两会不少代表和委员都在关注“贫富差距”问题,《政府工作报告》中也讲了城乡统筹的事情,目的就是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当然,这里的“贫富差距”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基层的代表在看富人和穷人的差距,校长在看名校和普通高校的差距,教育界的人士说,这很像中国的体育,奥运冠军虽然很多,但中国依然不是体育强国。而我看博物馆领域,多少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
至2011年底,全国已登记的博物馆近3600家,国家文物局则公布了其中专业化程度较高、功能比较完善、社会作用比较明显的3089家博物馆(包括国有博物馆2706家、民办博物馆383家)。央地共建的最高级博物馆8+3家,占全国博物馆的约1/300,较好的省级博物馆如以每省一家计,大约是1%~2%。这些大馆相对来说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已成为中国博物馆的第一方阵,并逐渐和国际接轨。相比之下,全国98%-99%的博物馆规模较小,藏品较少,条件较弱,我把这些博物馆姑且称为中小型博物馆(简称中小馆),但这些差距还不算最大,真正的差距还是中小馆的人才队伍实在不足。
这一差距或许可以用研究人员的数据来说明。我国目前博物馆研究馆员的人数尚无统一的数据公布。现仅以浙江为例,浙江2011年统计有博物馆244家(其中国有161家、民营83家),其中省属馆3家(浙江省博物馆、浙江自然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和其他如杭州博物馆、宁波博物馆、温州博物馆等实力较强的近10家博物馆。但从浙江文博专业队伍数量来看,2011年各级文博专业高级职称约400人,省属文博机构占1/3左右,其余较大馆约占1/3,其他中小馆约2~3馆才有一个高级职称(含副高)。应该说,这并非中小馆对人才不重视,但中小馆留人确实特别难。
所以,要特别呼吁:从国家文物局到省级文物局,包括央地共建馆和综合性区域大馆,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对中小型博物馆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对其人才培养的扶持力度,统筹安排,以缩小博物馆界的“贫富差距”,使中国博物馆事业健康发展。
一、帮助策划中小型原创性展览
中小馆收藏的藏品通常都很有地方特色,是一般省级或区域大馆所不常见。在今天大力提倡原创性展览的时候,应该大大鼓励中小馆对这些藏品进行发掘性研究,办出有特色的原创性展览:
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应列出一定比例的经费,资助这类中小型原创性展览;
大馆应派出专业人员到中小馆进行指导,共同研究藏品,共同策划展览;
大馆特别是国家级博物馆应该充分发挥大馆的中心位置和影响力,免费提供展览场地,使这一展览在完成之后,在大馆和中小馆可以各进行一次展览,甚至在不同的馆巡展,增加中小馆的影响度,以及研究人员的研究和策展能力。
二、各级文物行政机构设立面向中小馆藏品的研究课题
鼓励中小馆开展基于该馆藏品的研究,即使是1~2万元左右的课题也可以。如果每年国家文物局能有500万元,平均每省再有100万元,就相当于3500万元,可供每馆每年都有一个1~2万元左右的课题。如果扎实研究,不写空话套话,也会是一个十分不错的课题了:
课题必须紧密结合本馆藏品或特色,将研究和藏品鉴定、陈列展览结合起来,是对本职工作的有效补充;
课题以实际工作者为主承担,可以独立申报,也可以联合附近有共性的馆一起申报;
一般情况下,课题应有大馆研究人员做指导,共同研究,并对课题把关,使中小馆的研究人员更快提高。
三、大馆设立客座研究职位,帮助培训中小馆研究人员
凡是省级大馆,特别是央地共建博物馆或是一级博物馆,都应不同程度地设立客座研究岗位,提供中小馆的专业人员到大馆进行学习,着力培养中小馆的专业人员的研究水平:
客座研究的方向、目标、数量、时间(不少于三个月)等,应经各方商定,并与招生简章一起公布;
客座研究人数应该与大馆的研究人员成一定比例,如三年之内每个正高职称的研究馆员都应该带一个中小馆的专业人员,以完成一个小型研究课题;
培训经费应该由各级国家文物行政机构提供,各大馆应该创造并提供各种条件。如有条件,也可以适当配置经费。
(中国文物报:2013年4月12日3版)
http://www.ccrnews.com.cn/plus/view.php?aid=45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