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身份象征。2015年4月,文化部、教育部启动了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简称“研培计划”)。用以应对非遗传承人群的断裂以及技艺失传现状。目前,该计划已成为目前非遗保护事业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2017年,由浙江理工大学组织申报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2017)》——“织锦技艺传承与创意设计”研修项目成功获批。
为进一步传承中国传统丝绸技艺,弘扬中国丝绸文化,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6月5日,由国家文化部、教育部批准立项,浙江理工大学承办、丝绸杂志社协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织锦技艺传承及创意设计研修班”开班典礼在浙江理工大学隆重举行。
开班典礼由材料与纺织学院、丝绸学院院长傅雅琴教授主持。出席仪式的领导和嘉宾有钱小萍文物复制所所长、国家级丝绸专家钱小萍、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浙江理工大学副校长陈文华、万事利丝绸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廷方、材料与纺织学院、丝绸学院党委书记祝成炎、《丝绸》杂志社副社长李启正、学院部分专业教师及来自四川、江苏、浙江等地的20位织锦技艺传承人。
陈文华副校长回顾了浙江理工大学120年的风雨历程、介绍了浙理的办学理念及校训校风,指出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织锦技艺的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并表示浙江理工大学将在丝绸技艺与文化传承方面发挥更多积极的作用。
研修项目负责人祝成炎介绍了研修班的政策背景、培训内容、培训要求及安排。祝成炎教授详细分析了目前织锦的产业优势和困境、非遗传承人、从业人员的现状,并指出本次非遗研修班将采用“艺工结合”模式和“以织锦创意设计研发为导向的跨课程项目化教学”方式,以“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为教学原则,提升学员的传承能力和传承水平,促进织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钱小萍专家对织锦非遗研修班给予了高度评价,对浙江理工大学在重视和传承丝绸文化方面所做的工作表示非常的认可,认为本次研修班课程设置非常丰富且全面,将“艺工”特色进行了充分结合,增强了非遗传承人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赵丰馆长强调了推广丝绸、传承丝绸的重要性,认为织锦非遗研修更应该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观摩的相结合。建议传承人们要趁此机会多梳理理论,多开拓眼界,将眼光从自己从事的非遗项目扩展到中国丝绸,再拓展到世界丝绸。
马廷方教授级高工指出丝绸文化源远流长,我们不仅需要保护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更要学会发展和创新。认为一个产业只有年轻人进来才会有希望,织锦就是一个需要注入年轻活力的产业。大家要用高新技术带动文化发展,用文化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进而增强品牌价值。将传统丝绸与高新技术结合,创造新丝绸,在丝绸之路上勇往直前。
苏州丝绸博物馆副馆长沈惠作为学员代表发言,她对文化部和教育部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表示称赞,对浙江理工大学举办织锦非遗研修表示感谢,并表示在一个月的研修期间将好好学习,积极开拓思路,提升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参加本期研修班的20名学员中,年纪最大的是杭州福兴丝绸厂厂长邵官兴,今年63岁,他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杭罗织造技艺”的唯一传承人。邵厂长听说文化部和教育部要举办织锦非遗传承人研修,早早就把厂里的工作安排好,百忙中硬是抽出一个月的时间,来到浙江理工大学潜心研修,重新回炉。
开班仪式后还举行了导师和班主任见面会。导师和学员一一进行了自我介绍,部分学员还现场展示了自己在织锦非遗领域的相关作品。为携带方便,学员们携带的作品虽小却各有特色,赢得了阵阵赞叹。(文:郑雪莹、毛慧敏 图:梁佳琦、文思豪)
转载自:《丝绸》杂志(https://mp.weixin.qq.com/s/BV6A9lSPoK6XbjRbA91y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