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艺术博物馆杂志】
文/赵丰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东华大学博士生导师、浙江理工大学国际丝绸学院院长、国际丝路之绸研究联盟主席。博士、研究员、教授。1984年毕业于浙江丝绸工学院(现浙江理工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中国纺织大学(现东华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1997-1998年赴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进行客座研究,1999年赴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进行客座研究,2006年赴大英博物馆进行客座研究。
2017年中国丝绸博物馆(简称“国丝”)修改了章程,明确国丝是“以中国丝绸为核心的纺织服饰类专题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的馆名,说明了其核心不能变,但它的外衍在拓展,从单一的丝绸拓展到纺织和服饰;此外,空间范围也在拓展,从中国拓展到世界。同时,章程还明确了国丝作为一个专题博物馆的属性,不再称为行业博物馆。
在我的理解中,专题博物馆和一般的博物馆不太一样。一般的博物馆多指综合类博物馆,是一种区域性的全门类的博物馆,比如省级博物馆、市级博物馆,甚至是国家博物馆,都有着区域空间的概念限定,在一定的空间中,它什么题材都可以做。但一个专题博物馆,空间不一定要受限制,题材却是有局限的。所以,综合馆是区域的全题材,专题馆是全域的单题材。我在一个专题博物馆工作,首先应该做到三个“专”:专一、专注和专业。
一、专一:择一事,终一生
“专一”的概念就是长期坚持只做一件事情。这是一种心态、一个理念。敦煌莫高精神里面也包含了这点,就是“择一事,终一生”,一生就做一件事情。对一座专题馆来说,馆名就决定了这是唯一的选择,要长期坚持。
中国丝绸博物馆的成立,是我的导师——原浙江丝绸工学院老院长朱新予教授的遗愿。朱老终其一生从事对丝绸的研究、教育、发展和推广,改革开放之后,他重新出任浙江丝绸工学院院长,提出要为中国丝绸建立一座博物馆。至1986年在国家旅游局立项后,他又为馆名、选址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中国丝绸博物馆在1992年开放,是一家由全国的丝绸系统共同捐资建成的一座行业性博物馆。
博物馆建成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资金来源不太稳定。因为丝绸行业当时开始民营化,外贸、财税政策也有很多变化,在那段时间里,我们为了国丝的运营和发展做过很多杂事,其中有一部分甚至与丝绸博物馆的宗旨无关。但到2000年,国丝进入文物系统,成为非盈利性的公益机构。自此,国丝开始全力为丝绸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弘扬这一目标而努力。
我从小就与丝绸结缘,出生在丝绸之府,成长于丝绸之家,1982年来到浙江丝绸工业学院学习丝绸工程和丝绸历史。之后在校任教,最后来到国丝,至今都是从事与丝绸文化遗产相关的工作,也是比较“专一”的。
但“专一”并不是说一成不变,工作内容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开拓。国丝建馆初期,丝绸产业总体来说还比较热门。但现在科技发展迅速,丝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缩小。与整个纺织、时尚产业相比,丝绸逐渐成为一个象征性的符号,大家接触的也越来越少。面对这样一种情况,如果国丝一成不变还是只做丝绸的话,最后社群就会变得很小。所以,我们现在要以中国丝绸为核心,拓展到纺织服饰领域,因为每个人都要穿衣,所以纺织不会消亡,服饰不会消亡。随着丝绸之路遗产保护以及“一带一路”建设工作的开展,我们和国际的关联度也越来越大,即便是丝绸,也应该从中国做到世界。这样,我们虽然还是以丝绸为核心,但领域越来越大,眼界越来越宽。
为了做到专一,我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工作显得特别重要。第一就是收藏。因为收藏决定了一个博物馆的基本气质,收藏决定了将来开展的工作方向。国丝一开始当然是收藏中国丝绸,但是中国丝绸出土的很少,并且很娇贵,存世量很少。此外,目前丝绸的生产量越来越少,也影响着当代丝绸艺术的收藏。所以国丝就把收藏的范围拓展到纺织与服饰,一下子就把局面打开了。国丝从2011年开始启动年度时尚回顾展,不仅限于丝绸时尚,而是整个服饰时尚,主要对象分为纺织面料和服饰。这样,我们每年征集一批当下的时尚产品,每年做一个展览去梳理它们。至今这项工作已经持续十年,大大提高了藏品总量,为国丝能够“专一”地做好专题馆打下了坚实基础。当然,我们在征集的过程中也发现,藏品中最艺术、最经典的还是丝绸,因为顶级的服装艺术往往还是用丝绸来表达的。
第二是展览。国丝每年推出15-20个展览。除了基本陈列,重大临展分为四个主题:一是传统工艺与服饰,目前是以民族类服饰为主;二是中国时装;三是国际时装;四是丝绸之路主题。每个展览都与丝绸、纺织、服装或者丝绸之路紧密相关,专题性很强。国丝的展览基本都是原创,这样一来,策展人从事研究的领域非常专,他们基本上就是“从一而终”,一个方向做到退休,他们的研究能力提升很快,研究成果有了展览的体现。但问题是人员很难招聘,很难换岗。
二、专注:全神贯注,全力以赴
专注,就是要摒弃杂念,全神贯注,集中资源,全力以赴。专题博物馆应该将所有的能力针对自己的方向发力,选择一个目标同时推进,就是所谓的集中力量办大事。国丝有五个部门,除了办公室作为综合部门之外,还有四个专业部门——陈列保管部、技术部、社会教育部和国际交流部,四个部门形成一个链,从收藏、保管到展览,再到科技保护和社会教育推广,最后进行国际合作交流。
丝绸有着自己的产业链,丝绸文化遗产也有着自己的生态链。本来博物馆可能是以文物为主,加上对文物的诠释和研究,大多数综合博物馆都是这样的模式。但是作为一个专题博物馆,与专题相关的所有事我们都要做。我们不能光是做丝绸文物研究保护,还要把传统丝绸的生产工艺、风俗习惯、文化背景都进行了解和研究。2009年,国丝牵头全国三省五市共同申报“中国蚕桑丝织技艺”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获得成功。这一非遗项目对我们的“全链条”来说就是完成了其中的一个环节。因此,我们以传统工艺为主、生产习俗为辅,对纺织类非遗开展大量保护和传承工作,同时成立了“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保护联盟”,牵头全国的纺织类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我们还组织全国丝绸纺织老人的口述史调查整理,出版百位老人的回忆录《桑下记忆》。建立了新猷资料馆,专门收集丝绸纺织行业的大量档案和资料。
对于传统工艺,国丝也和一般的非遗工作不同,我们研究的不只是传承至今的非遗,还包括基于文物研究的工艺复原和文物复制,包括织机和织造技术的复原、天然染色的复原和历代服饰的复原。
国丝另一项举措就是出版了《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系列图书,这是2016年“中国古代丝绸文物设计素材再造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的成果。为了让丝绸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为了让国丝的馆藏资源能够被广泛利用,我们联合浙江大学、东华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高等院校的学者专家,通过对中国丝绸文物基本素材的收集与整理,根据收集的材料,按照丝绸文物的年代和类型集结成册。图书共分为十卷:汉唐卷、辽宋卷、金元卷、小件绣品卷、装裱锦绫卷、少数民族卷、暗花卷、锦绣卷、绒毯卷、图像卷。丛书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高新技术与织造、印染、刺绣等中国传统工艺有机结合,研究建立文化艺术品知识数据库,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优化和升级,在传承民族传统工艺特色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让古老的丝绸焕发新的生命力。
三、专业:志存高远,重在足下
第三是专业。要做到这一点,要有高远的目标、同时也要有合理的技术路线和精到的技术操作,这就是专业水平,加上刻苦努力,就会有非常好的效果,假以时日,就会在这一领域中做出成绩。当然,在整个链条中,我们不一定所有环节都能够做到最好,但是在我们自己的专题领域中,我们一定要做到总体最好。
所谓最好,我们有两种对标的目标。一种是跟世界上纺织服装类的专题博物馆对标。譬如一直与国丝有合作的法国里昂纺织博物馆,这家博物馆的收藏极强,同时还与国际古代纺织品研究中心CIETA一起合作;还有美国的华盛顿纺织博物馆,现在位于华盛顿大学内,也做得非常好。因为纺织产业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基本上每个有过辉煌产业发展历史的国家,都会留下一个纺织类或服装类的博物馆。另一种对标的对象是知名博物馆里的纺织服装部。在西方有很多大型的综合性的博物馆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伦敦V&A博物馆等都有自己的服装部,他们在纺织服装收藏、研究和展示方面有着特别的影响力。国丝目前的临展合作主要还是这类大型综合博物馆中的时装部,通过和他们的交流与合作,我们可以慢慢达到最好的国际水平,把我们的时装馆建成一个国际水准的时装博物馆。
为了打造这一专题的全链条,国丝还和浙江理工大学联合设立了国际丝绸学院,共同设置专业学科,共同招收硕士和博士,共同进行丝绸之路和世界丝绸的研究,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专业人才。
国丝的专业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鉴定、研究;另一方面是修复、保护。国丝于2000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建立中国纺织品鉴定保护中心,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中唯一一个织绣文物鉴定成员单位。从2000年开始,国丝着手对纺织品的修复和保护,并出版了修复相关的教材。2007年起,国丝加大了在纺织品文物保护方面的科研投入。到了2010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国丝建立了全国唯一的纺织品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
国丝在纺织品文物分析检测中已处于国际领先的地位。例如,对于纤维,我们成功研发基于免疫学原理的丝绸微痕检测技术,在郑州汪沟仰韶文化史前遗址中鉴别出丝绸的存在。这种鉴别方法极大拓展纺织考古的时空范围,为丝绸起源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另一个例子是天然染料,有很多国家早在1970年代已经开展对染料的鉴别,国丝现在也配置了相应设备,产出了一大批成果,斐然可观,主要对象是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染料和丝绸之路沿途的染料交流,我们进行染料鉴定的权威性在国际上的地位也越来越稳定了。
纺织品的修复、保护是有相当难度的,因为纺织品是一种有机物,在墓葬中不易保存,出土时常被严重损毁,所以现在国内从事这项工作的组织和机构并不多。不过,我们在这一方面也进行了很多探索,特别是创造性地用丝蛋白加固脆弱丝织品的成果,非常引人注目。因为脆弱丝织品一碰就碎,必须先加固,后进行修复。国丝科研团队成功地研究出用丝素中提取的丝蛋白配置成加固剂,用新丝加固老丝,效果非常好。这个项目于2017年获得了“十二五”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成绩。此外,国丝修复的类别特别多,几乎全国各地的、各种各样的纺织品,从丝绸到棉麻类,我们都会认真保护修复。为此,我们还逐步在新疆、甘肃、内蒙、西藏等地设立工作站,制定了修复的标准,培养了不少人才。
谈到专业,国丝还有社会教育的女红传习馆为例。这个社教品牌缘起于2016年的杭州G20峰会,最初是为了接待元首夫人团而展示女红传统技艺,最后形成了以“养蚕纺纱、印染织编、刺绣缝纫”为课程主线,开展一系列面向不同群体尤其是手工艺爱好者的教育活动。我们设定了不同的课程层级,有兴趣班,两个小时可以让人学会一门简单的手艺,有体验式,可能只需要路过时抽出十几分钟时间便可以体验,但有的课程就需要参与者用一个星期的时间静下心来专攻,主要针对相关专业的博士、老师、设计师等专业人员而设计。2019年5月,国丝举办了天然染料双年展,同时女红传习馆也配合展览做了许多期染料工坊,邀请了世界各地的天然染料专家来授课。这样的实践,使得传习馆内容的结构性、丰富性、深度,以及传播的广度,都达到了比较顶级的专业性。这个社教品牌在女红、纺织、服装等相关领域的传习中可以说是做到了“最专业”。
结语
作为一个专题博物馆的首要任务应该是专,不仅是做专题,还应该有专一的精神、专注的投入和专业的水准。其实,这三“专”对我个人学术道路而言也很重要,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从事的职业,每个人都应该专一地从事、专注地对待,要有专业的素养,在职业的领域里,尽力把工作做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