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3日,由张镇西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云龙蚕桑志》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举行首发式。浙江大学出版社社长鲁东明和主编张镇西共同为新书揭幕。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先生参加了和作者对谈活动。
云龙是钱塘江北岸的一个小村落,位于浙江省海宁市中部靠南。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是全省乃至全国蚕桑生产的先进典范,特别是在农村集体经济时期,蚕桑经济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25%左右,一直走在村级组织的前列。浙江省农科院等在村中设立基地,蒋猷龙等蚕桑专家长期驻村蹲点,开展科学试验,许多好的种桑养蚕经验从这里向各地推广。曾有32个国家600多位外宾,包括国家元首等,以及全国25个省市63个县的20多万人前往参观。也曾得到国务院的嘉奖、表彰。新世纪以后,云龙村在直接的种桑养蚕逐渐转移、式微的情况下,挖掘利用数十年积淀的蚕桑文化,发展创意创新的新农业,蚕桑文化得到较好的保护和传承、发展。
2013年,中国丝绸博物馆组织“丝绸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团队"课题组,深入海宁云龙村调研。并与海宁市史志办合作,编纂《云龙蚕桑志》,以扩大成果利用,真实记录一个最基层的组织的蚕桑生产活动的历史。以村为单位的专业志编纂可以是为数极少的尝试,这一方面是对费孝通先生以《江村经济》来调查和记录开弦弓村蚕桑丝绸产业的一种学习,同时也是对云龙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蚕桑丝织技艺”蚕桑基地的一份重要记载。
本书由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主持并作序,张镇西担任主编,查阅档案近150卷,收集摘录相关史料约50万字,走访了数十位当事人。书中收录了较多珍贵的原始文献和图片资料。有图片206张,其中122张是集体经济时期及以前的历史图片,内容丰富翔实,是反映近50年来的江南农村蚕桑生产发展的一个缩影。
本书主编张镇西,嘉兴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文博、文旅、文创、文史工作30余年,注重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承,曾任《海宁市志》执行主编。专著有《失落的安澜园》,主编有《海宁历史文化遗存》《海宁典藏》《王乃誉日记》等。
浙江大学出版社此前还出版了由中国丝绸博物馆组织翻译的《中国养蚕法:在湖州的实践与观察》一书。《云龙蚕桑志》在题材和出版风格上,均和《中国养蚕法》相近,堪称姊妹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