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云龙村的蚕桑记忆”展在中丝博开幕(2013-04-03)
2013-04-03

  4月3日10时,“云龙村的蚕桑记忆”展览在中国丝绸博物馆隆重开幕。本展览由中国蚕桑丝织文化遗产生态园主办,中国丝绸博物馆、海宁市史志办公室、海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周王庙镇云龙村村委会共同承办。旨在通过摄影作品、档案资料让观众领略蚕桑生产民俗记忆。                                                           

  云龙村地处良渚文化带,位于海宁市周王庙镇西南部6公里处,因原有云龙古寺得名。村里历代养蚕,村民中世代流传有“蚕熟半年粮”的谚语,蚕农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无不与蚕桑生产紧密相关,因此在云龙村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蚕桑民俗活动。其形式多样,有祈祀蚕神、轧蚕花求丰收、演“蚕花戏”娱神及诸多生活、语言禁忌等,成了江南蚕俗文化的代表之一,各种形式的蚕俗在云龙村均有体现。2009年,云龙村蚕桑生产民俗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中的重要代表性项目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又被列入“中国蚕桑丝织文化遗产生态园”项目。
                  

  清末以来,云龙村一直是海宁的重点蚕桑产区。1970年后,云龙大队采用“三增、四改”的办法,即增株、增拳、增条和改高杆为无杆、改稀植为密植、改劣种为良种、改靠天为旱涝保收来进行桑园改造,使大部桑园栽种良种桑并改为无杆密植桑,结果产叶量大增。浙江省农业厅所属农科院、特产局及浙江农业大学在云龙建立蚕桑科技试验基地,进一步发展桑园培植面积。全村现有区域面积3.7平方公里,耕地2020亩,桑地1780亩。

  云龙村还因蚕茧高产,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是浙江有名的蚕桑科研基地,上世纪七十年代甚至还受到了国务院的嘉奖,成了蚕桑农业的样板。据《海宁市志》记载:“桑园建设搞得出色的钱塘江镇云龙村,已成为全国蚕桑生产先进单位,1974-1988年间接待36个国家和地区,85个代表团来访考察,814人次外宾来访考察;接待国内24个省及本省63个县的蚕桑代表团的参观学习。该村还出席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受到国务院嘉奖。”1979年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成绩优异又荣获了一个国务院嘉奖令。这些珍贵的档案资料记录了云龙村昔日的辉煌。

  本次展览还将几位著名的“云龙人物”推入观众的视野,如蚕桑文化史专家、丝绸教育家蒋猷龙,连续三年用相机记录下珍贵蚕桑记忆的方炳华,带领云龙大队用科学方法栽培无杆密植优质桑园的李锦松……本次展览让观众看到了中国江南蚕乡的真正风情,认识了为蚕桑事业默默奋斗的辛勤工作者,将“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再一次推广,意在呼吁更多人共同努力,让蚕桑文化和桑蚕丝织技艺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