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美美与共•国丝与乡村博物馆特别活动”在国丝举行
2023-05-30

2023年5月27日,“美美与共•国丝与乡村博物馆特别活动”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举行,10家来自全省各地的乡村博物馆代表出席活动。此次活动旨在进一步推进乡村博物馆建设工作,探索国有博物馆和乡村博物馆的合作发展模式,推动乡村博物馆建设经验交流,向公众推介在传承乡村文脉、增进文化自信、赋能美好生活、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的优秀乡村博物馆建设案例。

浙江省是全国三个乡村博物馆建设试点省份之一。在“十四五”规划中,浙江省提出五年内建设1000家乡村博物馆的目标。2022年,全省共认定公布浙江省乡村博物馆464家。2023年,全省计划建设乡村博物馆220家。截至5月12日,2023年浙江省第一批乡村博物馆名单公布,新增85家。同期,“乡村博物馆地图”小程序上线,串联起乡村博物馆沿线景点、餐饮、购物、风物等,使乡村博物馆成为多元文化枢纽。

乡村博物馆地图小程序


中国丝绸博物馆也十分重视乡村博物馆建设工作,馆长季晓芬在致辞中提到,两年来,国丝已结对帮扶64家,这些博物馆各具特色,有着不同的创意和感人故事,希望此次活动可以搭建一个平台,让大分享经验心得、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活动中,嘉兴平湖市抗战历史宣教馆志愿者讲解员朱赴农为大家讲述了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同时也借本次活动展示志愿者在乡村博物馆运营中的风采。

浙江理工大学丝绸博物馆馆长葛建纲为我们讲述蚕校西迁的故事以及如何参与浙江理工大学缙云前路办学旧址这所在丽水的乡村博物馆创建工作。

金华兰溪市梅江镇文化站站长陈建民从资料收集、馆舍选址、场馆设计、资金投入等方面,分享了曹聚仁事迹陈列馆建馆历程以及当地的文旅融合工作。

湖州南浔区石淙镇经济发展办副主任马博为大家讲述凡石博物馆的宋韵传承及当地通过多种方式推进文旅融合工作。

湖州德清县乾元老城关记忆馆馆长严寒将场馆如何将多种元素融合,如何运用文创、打卡、汉服体验等方式吸引年轻观众,让观众沉浸其中的故事娓娓道来。

近十多年来,嘉兴海宁周王庙镇云龙村逐步建设了云龙记忆馆、蚕俗文化园、中国丝绸博物馆蚕桑研学基地等文化场馆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云龙村党委书记沈啸驰分享其立足蚕桑文化走出的发展之路。

优秀的传统技艺需要一代代非遗传承人的传承和发展,在乡村博物馆中有许多展示传统技艺项目的场馆。宁波宁海前童古镇的竹编传承人杨维炉结合工作,分享为更广泛地传播竹编技艺建设丝路竹韵馆所做的思考和经验。

鱼跃酿造技艺的非遗传承人陈旭东分享如何将文化注入企业,如何通过建设鱼跃博物馆,促进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活动最后,衢州柯城区沟溪乡余东村党委书记陈建锋为现场观众分享余东乡村美术馆的建设故事和经验,讲述如何通过“艺术乡建”走上乡村振兴之路。

在这两年的乡村博物馆建设帮扶工作中,国丝馆与众多蚕桑丝绸纺织类乡村博物馆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在当天的活动中,浙江理工大学丝绸博物馆馆长葛建纲和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吴训信分别捐赠了《蚕校抗战流亡办学图卷》和拼布服装“百衲百顺”,丰富了国丝藏品。


活动现场还举办小型展示活动,介绍各个乡村博物馆并展出部分藏品、影像、工艺品、文创等。(本文摄影志愿者 陈吉)


捐赠藏品简介

图:拼布服装“百衲百顺”

作者:吴训信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拼布艺术设计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流行色协会理事。

作品介绍:民间传统百衲被面是一种凝聚了工艺、美感与情感的用品。一针一线中凝聚了制作人的巧手细作,灌注了朴素而美好的爱意与祝愿。本设计提取传统百衲被面的图案元素,通过变形、打散组合而组成新的图案样式,采用拼接、上下叠加手法,运用多层次、多布块缝衲等二次工艺处理,进行面料再造,使之产生日积月累、千缝百衲、岁月静好的视觉效果。通过百衲手法的运用,呼应百衲织物的美好寓意,以“百顺”为名,取意于人们在生活过程中祈求平安、追求幸福健康向上的寓意。作品巧妙的通过缝衲效果形成的图案样式,使得整个系列服装对比鲜明,视觉秩序感舒适,以其独特的美感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虽然材料、工艺、技术等都在不断的更新变化,但是我们依然追求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亘古不变。


图:《蚕校抗战流亡办学图卷》(复制品)

作者:陈冰心(1928年2月-2015年4月),浙江理工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冷书画院特邀高级画师。

尺寸:长2000cm,宽45cm

作品介绍:2007年,在筹备浙江理工大学办学110周年校庆,由葛建纲策划,陈冰心教授历时六个月,跨越春夏,冒着酷暑,克服种种困难,前后三次重走抗战流亡办学西迁之路写生而成。画作共有15篇章,描绘了在日寇横行,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蚕校艰难办学的岁月。此画原件现收藏展示于浙江理工大学丝绸博物馆。

关注我们 ×